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何必小家子气!——也谈外来教师

2005年9月30日

    
    有人日前发表文章指出:“放弃新加坡本地大好的华文师资不用,反而要去中国聘请70名华文教师。难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国大及南大培养不出人才?”
    
    且不说本地的华文师资是否都是“大好”,也且不说教育部聘请70位中国的华文教师这一举措是否属于对“国大、南大培养出的人才”的否定,单单“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句颇不友好的质疑,就已经显出了作者的眼界和心胸了。
    
    既然大家都是受华文教育的,想必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不陌生。教育部为什么在新加坡并不十分缺乏华文师资的情况下从中国招聘华文教师;为什么在新加坡不乏优秀学生的情况下仍不惜重金每年从中国和东南亚招收奖学金学生,目的即在于让新加坡的华文教师队伍“活”起来,让新加坡的学生也“活”起来,这个“活”包括中国老师带来的与新加坡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包括外国学生与新加坡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观察思考的方法以及看问题的角度。
    
    大家只有在互相的交流、切磋之中才能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双赢”的目的。希望我们新加坡的某些华文教育工作者能像我们的政府一样,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只盯着那区区70个工作名额。
    
    退一万步讲,难道不从中国聘请这70名教师就能解决本地的失业问题,就能拯救本地“24万穷人”了吗?
    
    我们并不否定“昔日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相反,在我周边的同事中也有不少是当年南大的精华,我甚至觉得他们的华文水准要远远高于大批新近毕业的中文系学生。但仅仅看专业的知识水平是不足以衡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教育工作的。正如张梅宁所说,“昔日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许多还在当家庭补习教师”,可是家庭补习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工作范围及性质是大不相同的,一个一二十年不曾上讲台的人,你以为仅仅凭着当年的那点专业知识就能应付得了今天的可畏后生么?
    
    何必只把眼睛盯在那区区70名中国教师身上,好象教育部是“引狼入室”来抢您的饭碗似的?大方一点,豁达一点,在全球化的今天,把个人的生存空间局限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未免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当人家走进来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胆颤心惊地关上大门,相反应该敞开大门,欢迎他们,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未必没有那么一天,人家的大门也会向你敞开呢!(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张春玉)
    

 

 
·揭秘孔子学院:访国家汉办副主任马箭飞 (9-30)
·马来西亚美里埔奕中华公学校友会为母校募捐 (9-30)
·巴塞罗那中西文化学校教师节设宴慰问园丁 (9-30)
·匈中传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落户中国商城 (9-30)
·马六甲孔教会主席直言华教问题多 (9-30)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