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英语也别忽视汉语
汉语是华人的母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却正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海外众多国家开始重视汉语,汉语温度直升,而国人的目光却渐渐从汉语身上游离,汉语被放置在冷板凳上……汉语似乎完全不该如此尴尬。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加,中文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升,许多国家开始兴起“汉语热”: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在韩国,有近2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东南亚地区学习汉语的有160万人,汉语教师近2万人,开设汉语的大学为102所,中小学为2500所,学生达130万人……据一份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在世界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世界上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7月20日召开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更是为正在升温的“汉语热”又加了一把火。 汉语在国外受到热捧,国人的汉语水平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省九天储运公司的信息产业部在今年笔试招聘工作人员时,出现了令该部门主管哭笑不得的情况:众多应聘的专科生、本科生交上的答卷中,所写答案多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而错字则更是普遍。这位部门主管无奈中竟提笔为这些应聘者改起了错别字:“我这个90年代毕业的理工专科生至今还记得这些字的写法,他们这群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就能忘了?”在学习生涯中从未脱离过语文教育的学生群体尚且如此,其它社会群体的汉语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语的这种尴尬地位早已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关的讨论也从没有停息。其中关键的两个问题就是对英语的过度重视和语文教育的僵化模式。 从孩子稍有学习能力起就要认识26个英文字母,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单词,中学要能够简单对话,大学要苦攻英语四六级,考研究生英语必须过关,晋升职称必考外语……这似乎已经是近年来国内普通孩子学习英语的必经历程。走在长春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外语培训学校的招牌。在位于长春市朝阳区翔运街的一家很知名的培训学校里,学习英语的孩子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最小的只有3岁。一些双语幼儿园更是遍地开花,不管规模大小,条件如何,只要挂上双语的牌子,就是生源的最大保证。英语是世界语,重视英语并没错,但过度的重视会使许多人忽视对母语的钻研。长春市某高校一位大学生家长表示:“中国人天生会说汉语,这根本用不上怎么钻研。英语就不一样,不学就不会,再说英语走到哪都用得上,受重视,当然得下力气好好学。”这样的心态,并非只局限于少数人。“有些中文系的学生,英语水平比汉语水平高,这是令我们感到尴尬的事实。”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说,“不得不承认,国内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相当高,甚至是过高。”窥一斑而知全豹,由长春市的情况足见国内对英语学习的过度重视,这样的重视,必然会产生“母语让位于英语”的负效应。 面对汉语的尴尬地位,许多专家都认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有问题。”吉林市龙潭区一所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张老师步入教师行业仅一年,但她自认为对语文教学工作基本轻车熟路:“教语文有模式,一篇课文先让学生默读,再点几名学生读一遍,然后分段,归纳段意、中心思想等等,基本上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问及学生是否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感兴趣,张老师很坦率:“学校条件有限,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方法也是普遍的,况且针对各种考试也只能考虑这样的授课方法。”在以兴趣教育为主的小学,问题则更加严重,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太多有关笔画、笔顺、构词模式等方面的灌输,这有时容易扼杀小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一些教育专家有针对性地总结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他们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贴合应试教育,教学方法过于理性,强调标准答案,考零碎的局部知识,语文阅读脱离语言环境,曲解文本内容,这是残酷的“肢解”语文,会严重地伤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就无法去体会母语的美。难怪吉林大学一位中文系研究生杨同学说:“我对母语的驾御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只有20%是来自语文课堂。”看来,语文教育的问题的确正危及着母语在国内的地位。(作者:刘晶莹 夏云秋 姜忠孝/来源:吉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