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应让孔子的智能永泽世人

2005年10月13日

    
    文/王永炳
    
    早些时候,中国各地与世界的一些国家同时进行了公祭孔子典礼仪式。其中以孔子故里曲阜孔庙举行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的规模是新中国建国50多年最大规模的一次。9月28日是孔子的2556年诞辰,孔子的思想智能再度引起世人的注意。
    
    儒家伦理教育,在新加坡教育史上曾有过光辉的一页。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重金礼聘多位国际著名儒家学者来新加坡介绍儒家思想,官方民间团体也为此举办了许多讲座、讨论会与对话会等,当时中英文报章传媒,争相大事报道宣传,轰动一时。
    
    之后,教育部更把儒家伦理思想编成中三中四学生修读的道德课本,为世界首创,引起其它国家的兴趣。新加坡政府高瞻远瞩的举措,令世人大开眼界。
    
    论语的教导并不难懂
    
    90年代,世界局势起了根本变化,炽热的传教趋势影响新加坡的宗教教育课程,使政府不得不中止这些课程,同在一条船上的儒家伦理教育休戚与共,也难逃厄运。
    
    据课程负责人刘蕙霞博士报告,中学儒家伦理课程推行以来,成效卓著。无奈因外在因素受波及,课程中断,确实令人惋惜不已。
    
    1995年法资广告公司为“培育人文素质,边走边受教育”着想,特地拨出5万元把孔子语录带进人来人往的地铁站。
    
    所引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这些充满生活智能的语录,如今还出现在地铁站吗?
    
    不过,新加坡上世纪80至90年代的中学儒家伦理教育,多少已在一些国人中撒下种子,在今天有利于孔子思想的发展条件下,如果得到适当的灌溉,理应可以开花结果。
    
    孔子的思想精华与生活智能在《论语》中闪闪发光。阅读与领悟这套早期的伦理道德教育教材并不难。正如被誉为“日本近代实业界之父”的涩泽荣一所说:“《论语》并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学理,也不是只有能读懂深奥著作的学者,才能理解。”
    
    他也说:“《论语》的教导,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效能,本来是好懂的,可是学者们却把它弄得玄妙难懂,变成了和农工商无缘,使商人农民都不敢去碰它,这实在是很大的错误。”
    
    所以,任何人只要仔细阅读《论语》语录,认真思考其中的话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说不定还可以助你克服生活上或心理上的难题。
    
    思考解决人类危机的方案
    
    我曾在课堂上鼓励年轻学子阅读《论语》语录,然后择取其中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语录加以发挥,并以之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没想到效果特佳,他们回馈都说大受启发,以前从没想到的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如今有了解答。
    
    有的同学过去一直在意别人的眼光,对于别人的不理解耿耿于怀,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醒悟了,别人的眼光与想法是很难控制的,只要自己了解自己所为,也就可以了,心情郁闷也就一扫而光。
    
    有的同学对于自己或朋友的生日从不忘记,并且互相庆祝。但是读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时,不禁感到惭愧,自己不但忘了父母的生日,甚至连父母多大岁数也不知。经过孔子语录的提醒,此后要多关怀父母才是。
    
    有个常到慈善团体做义工的同学,读到“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句,不禁欣喜万分地说她也做过为贫困死者捐棺和料理后事。她想到她做的事竟然与2500多年前孔子所做的一样,兴奋与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要举的例子多不胜数。这里要说明的是,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成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在这危机四伏的21世纪里,我们要请谁或借鉴什么思想方案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奖者在巴黎开会(1988)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能。”这确是切中肯綮的诤言。
    
    我们还等什么呢?(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汉语水平考试开始在纽约受理报名 (10-13)
·大马华教人士:华文教育地位举足轻重 (10-13)
·大马砂州民主行动党吁尽早维修华小危楼 (10-13)
·柬埔寨海南文联向柬华文教基金会捐款 (10-13)
·美国新州中校“中国日”活动中联合献艺 (10-13)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