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新加坡华文幼教士气低落

2005年6月21日

    
    文/张文芳
    
    李光耀先生日前呼吁新加坡民众,要趁早开始学母语。他希望民众让孩子从小就学好华语,使他们终生不忘。因为,如果他们失去讲华语的能力,日后将会后悔莫及。
    
    李光耀的话,正好印证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教授对语言智能发展的看法。他认为,每个儿童天生都有语言潜能,如果在儿童成长的某些阶段,得不到适当的语言训练,那么儿童的潜能就会逐渐丧失,乃至在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身心方面,留下无法弥补的缺陷。
    
    加德纳教授所指的阶段,按照专家及语言教育学理论,是指零到六岁阶段,尤其是指三到六岁的范围。因为,三岁是语言发展的加速期,幼儿可学习运用丰富的词汇;四到五岁则是语言运用的飞跃期,词汇不断扩大,对语音的意识也明显提升;在五到六岁,则是综合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幼儿的语言,已经越来越接近成人的语言模式。
    
    由此可见,学前儿童从零到六岁,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或语言交际能力等,都是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把握好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对未来的语言发展关系重大。同时,语言智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幼儿的文化归属感影响重大。
    
    这就是为什么学华语要趁早。然而,新加坡的华文幼教,却显得可有可无。政府所提出的华文教改九大建议中,只提到教育部应同学前教育组合作,鼓励教师使用改革后的华文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从零到六岁既然是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新加坡华文幼教老师的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都有待提升。目前,华文幼教工作者所面对的困难是,缺乏资源,而且士气低落。
    
    同英文教学的情况相比,华文资料与书本就显得非常贫乏,师资不容易找,而教师也难以自我提升。像华社语言基金这类团体,或许可考虑拨款建立华文幼教资料室或图书馆,以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开拓教师的视野,让教师与时并进,给予学生更有效的教导。
    
    长期以来,新加坡教育制度都以英文为主流,不管学校或家长,都抱着同样的态度。甚至连有些华文教师本身也不重视华文。
    
    教师却是教导母语最前线的工作者。如果华社看重华文幼教,我建议华社提供奖学金让有志于自我提升的教师到中国考察、受训,而教育部则可主办更多华文讲座、华文课程设计比赛等活动,提高华文幼教教师的士气。
    
    希望有关当局在发展母语教育时,能从强化学前教育开始。因为母语教学必须由下而上,从孩子成长的基础做起,而不是由上而下,本末倒置。(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加拿大土生华裔:懂中文有成就感 (6-21)
·新加坡10所学校开办华文读书会 (6-21)
·马来西亚将举行中学华语时事问答赛 (6-21)
·全美中校书画比赛佳作在波士顿展出 (6-21)
·美国底特律宣道会中校秋季班招生 (6-21)
更多...
 
·世界汉语大会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 
·国际汉语教学志愿者需满足三项条件 
·中国提倡简体字 不反对海外华校用繁体字 
·新加坡教师:电脑教学激发学生学华文兴趣 
·澳大利亚首家孔子学院在西澳大学落成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