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我在海外教中文

2005年7月13日

    
    文/辛苔
    
    大家都知道,中文对生活在海外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外语而非母语,因此很多孩子对学习中文的兴趣不是很高。如何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从不爱学中文到逐渐对中文产生兴趣,这确实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道难题。
    
    如何去合理安排这每周末仅有的两节课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每周上中文课时都有机会做班里的小主人。在我担当的每一个班级里都安排了值日生,并且每周轮换,让各个学生都有机会行使各自的权利,如收作业本、帮助老师维护课上和课下的纪律,帮助老师管理和维护教室的卫生,帮助老师确认听说读写等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等。让他们感觉到中文学校不光有老师们,还有他们的存在,而且让他们觉得自己在中文学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虽然我教授的是初中班级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对于这个年级段的孩子,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低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知道自己到中文学校是来干什么。
    
    有了这个出发点,我在教授中文时就采取由我来主讲,除了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以外,尽可能地超越教材的局限,告诉他们很多课外的内容。比如,在第四册的字词句单元中,学到了一个“孔”字,趁此机会,我告诉了学生孔子是谁,孔子的儒家学说主要的意思,以及很多影响甚广的孔子名言。
    
    其实本来并没有指望他们能理解能记住多少,毕竟这些似乎离他们很遥远。没有想到自那堂课以后,我的学生不但开口闭口“孔子曰”,更能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当的孔子名言,实在是可爱极了。这说明他们不但能理解而且对此有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来,我用这种打破学科界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每个星期风雨无阻地走进我们的中文教室,因为他们喜欢听老师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地讲课,他们喜欢和老师一起海阔天空。听我讲时,聚精会神,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我讲完了,他们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还会回家找资料,这样也锻炼了他们的中文会话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文的能力。教学相长,这种授课方式要求老师有宽广的知识面,光吃老本是不够的,所以也逼着老师不停地给自己充电,其实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何尝不是每次都有提高呢。
    
    说了这么多,归纳起来就是作为一名海外中文教师,要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爱心和用我们的责任去浇灌这些生长在海外的中国孩子。让他们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龙的传人,不要忘了中国文化。(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泰国清莱数所中学增设中文课 (7-13)
·泰国网攀中华学校设立中文夜间学习班 (7-13)
·欧洲时报中文夏令营团来上海 (7-13)
·柬华总会:办柬文班是华校发展关键 (7-13)
·柬埔寨广肇学校第四届初中生毕业 (7-13)
更多...
 
·不是输掉了汉语,而是输给了考试 
·中日合作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说说“汉语热” 
·世界汉语大会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