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也可以这样教……
文/肖远骑
一堂名为“赌博的概率”的活动课,澳大利亚的教师是这样上的:每个学生发10个筹码,老师坐庄,没过一会儿,18个学生中就有16个输了“钱”。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计算概率,结果发现,由于赢的概率太小,时间一长,每个人只能输,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明白了赌博的欺骗性。 再看一堂美国老师的数学课《面积的计算》,上课后,老师把孩子带到教室前方的一块不规则草坪上,然后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卷皮尺,要求同学们想想看,用什么方法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只见孩子们兴高采烈,有的用拼凑法,将不规则的草坪切分成若干个长方形,有的用填补法,加加减减,不一会儿,孩子们都算出了草坪的面积…… 举这两个案例,是要说明一点,有效的教学应当把教育内容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我历来主张: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家园。语文学科是人之生命表达的一种方式,语文学科是一个生命情感的世界。人对生活的感受、人的悲欢离合、感物伤怀,都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言说者是一个情感生命体,故国之爱,家园之恋,生死之思,情爱之痴,人生之感……万种思绪,千般柔情,都浓缩在语言之中,都是可以具体地再现在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教《雷雨》时,让学生自导自演《雷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请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世界中还存在哪些“套子”,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后,我用两个课时,让学生讨论“我说美伊战争”。这样做无非是尽量多的把学习的时空留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用生命去体验和表达,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如果语文教学中通过真实场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表演、制作、辩论、演讲、社区活动中展开学习,有利于产生角色效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情境和道德情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体验性、情境性的基本特征。 原来,书也可以这样教的…… (来源/匈牙利《新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