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相承
文/一泓 女儿看书的样子,是我年少时候的翻版。一书在手,就已经浑然忘我,一直要到把书看完为止。 那天,一家人去MEGAMALL,为孩子们即将到来的新学年购买学习用品。女儿喜欢的一本最新的儿童杂志刚好有货,当即就买了一本。杂志在手,女儿就在拥挤的书店里读了起来。她的身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影响到她的阅读兴趣,她就这样站着,一页一页地翻书。如果这情形发生在家里,她可能会坐着,或者躺着。总之,姿势不拘。她会保留一种阅读的姿态,一直到她把书读完。 我不知道,阅读的兴趣和方式是否会遗传。我年少的时候,也是这般读书,我在女儿的年纪,严格说来没有什么书好读。文革还没有过去,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一些小人书。那还是父亲由于画画的需要,保留下来的《红楼梦》和《西游记》之类。对这些小人书,我们爱不释手,一遍一遍地翻阅,一直到小人书负面的角起了卷。 有好书读是上了初中以后。文革结束,出版社开始把以前的一些禁书开禁发行。至今人们还记得,新华书店发行禁书时的盛况。人们凌晨时分就在书店的门口排队,担心来晚了买不到好书。父亲也加入到购书的行列中,购得好书若干。双手捧着,宝贝一样地回家。我是那时开始看《儒林外使》、《拍案惊奇》、《茶花女》等中外名著的。我一头扎进名著堆里,和今天的女儿毫无二致。通常的状态是,走路看;睡觉看;上课看。上课的时候,特意挑选了一张破了一个洞的书桌,看名著的时候,把书页凑近破洞,然后移动书本,一行行看过去。所以,课堂上老师看我是专心致志,其实都没有学进去。考试的成绩还算不错,主要靠的是小聪明。 看见女儿读书的模样,不禁想起自己从前的样子,仿佛时光倒流……(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