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寻访未失落的民间艺术

2004年10月21日

    
    华声报讯:从来不知道,那些因为物候轮换而颓败的落叶也能成为经典,手掌大的梧桐叶被雕成阿诗玛,镂空的经脉一叶叶地组接成传说、人物还有山水意境。
    
    十月杭州,50多个以活态形式表现的民间艺术借助浙江省杭州宋城景区这个平台向游客展现,举办中国民间绝技大赛。现场80位艺人中省级以上的工艺大师就有18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两人,叶刻、麻杆雕、高梁杆扎刻、大型动物棕编等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艺术。
    
    据现场了解到,50多门项目中,许多绝技都是后无传承,很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只能在纸墨间读阅的古老化石。正如大型动物棕编作者寿心产所说:“我的手艺不能养家糊口,但我最担心的不是这个,而是它始于我又灭绝于我。”
    
    寿心产与其他很多艺人不同的是,除了浙江乡下那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田,他原本的工作便是编些遮雨的蓑衣卖。由寿心产编成的老鹰甚至可以看出羽翎上的纹脉,综编可以说是他的老本行,但是现场的很多艺人却来自不同行业,有老师、医生、商人,甚至退休工人等。
    
    现场一位专家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有的农业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我们现在发掘出来的民间艺术大都是个人爱好,并不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无所谓推广、无所谓继承,使很多民间艺术在静悄悄地湮没。
    
    比如黑龙江鸡西一种传统的老侩舞在艺术家精心整理下却无钱排练;济南“兔子王”艺人周景福如今已经80高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枣庄石雕艺人张宗元也已垂垂老矣。
    
    浙江省杭州市文联主席、文化局副局长陈一辉说,杭州市为了保护民间艺术,每年划出80万的财政预算,迄今已经挽救了10多个艺术项目。但是授人以鱼并非长久之计,政府希望可以通过与景区合作,走产业化道路,在展示交流中获得保护,发掘艺术本身的倔强生命力。(中新社/林露露)

 

 
·美国中学生痴迷中国文化 (5-10)
·中国文字研究机构落户北京高校 (5-10)
·美国洋学生比试中文口才精彩纷呈 (5-10)
·“日本人中文作文比赛”开始征稿 (5-10)
·暨南大学筹建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5-10)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