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艺术节展传统岭南民俗文化
华声报讯:新华社消息,3月18日开幕,将持续到22日的首届广州民俗文化艺术节上,“沙湾飘色”、沙涌鳌鱼舞等各种极具岭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吸引了各路游客置身其中,感受传承千百年的岭南文化。 刚满三岁的小女孩,打扮成中国古代皇帝的造型,虽然面带稚气,但凌空四米站立,还能一边悠闲地摇着折扇,一边向观众挥手致意。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著名的“沙湾飘色”游行队伍一路走来,引起了观众阵阵掌声。“沙湾飘色”是沙湾古镇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已有2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奇葩。飘色以游动队式的立体舞台来表演,台面上的人物造型称“屏”,凌空站立的人物造型称“飘”,两者靠一条精心锻造的钢枝(称色梗)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的飘色制作工艺世代相传,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提高。”沙湾文化站站长朱文良介绍说,“以前的飘色,故事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历史片段,现在则加入了很多与时代更加贴近的内容,所以更引容易起观众的共鸣。我们的创作技术也不断提高,色梗从只可以支撑小孩子发展到可以支撑大孩子,孩子们表演的表情和仪态越来越丰富,造型也越来越精巧奇特。”“为国争光”、“梅开二度”、“游龙戏水”、“冰剑寒梅”——每板飘色的“飘”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组成一个个仪态优美、艳丽而又天衣无缝的画面。飘色行进之时,又伴以头牌、色标、罗伞,配以八音锣鼓。 游行队伍中,沙涌的鳌鱼舞也在观众中引起了轰动。这种始于明代的民间艺术有着六百多年历史,通过歌舞及栩栩如生的鳌鱼形象,再现了中国古代一个书生刻苦学习,在上京途中遭女妖追逐而投海,后经鳌鱼相救且日后中了状元的故事。 “出洞”、“觅食”、“吸茜”、“戏水”、“交尾”、“散卵”、“跳龙门”……十只鳌鱼做出各种动作,并有“状元”的舞步穿插在鳌鱼中作为引导,队伍蔚为壮观。“以前只有一雄一雌两条鳌鱼表演,现在发展到几十条鳌鱼同时行进,场面越来越大。”沙涌鳌鱼舞队负责人江少民说,“鳌鱼舞以前只用于节日的巡游,现在我们把表演也搬上了舞台,在舞台上将故事完整地演绎出来,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也为这种民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跟沙湾飘色和沙涌鳌鱼舞的大场面不同,表演“龙舟说唱”的吴家耀老人一个人唱着“独角戏”,一手举着龙舟道具,一手敲打着龙舟小锣鼓,身着长衫的吴家耀老人唱起了他现编的“科技兴国”。 “这以前是乞丐讨饭用的工具,现在演变成反映我们生活富足、幸福的艺术形式。”吴家耀指着手上精美的小龙舟说,“现在龙舟说唱是我们荔湾区步行街的一道风景,很多外国游客逛街时都会过来听上一段。” 除了以上的民间艺术形式,艺术节上还将有舞狮、舞龙、舞麒麟、舞鲤鱼、舞牛、舞马等各种具有岭南特色的民间艺术陆续登场,将传统岭南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