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唱响大西北 八大旦尽展风韵
华声报讯: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联合主办的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评选活动揭晓后,以中国秦腔新锐领军人物面目出现的“名旦”开始了“唱响大西北”巡回演出。3月16、17两日,作为五省区巡回演出的最后一站,秦腔八名旦在宁夏首府银川献艺,她们精彩的演出使宁夏的秦腔爱好者们如痴如醉,大饱眼福。 秦腔起源于陕西,原本名梆子腔,由于陕西古称秦,故称秦腔。作为西北独有的古老戏种,秦腔在明朝中期出现,在清代得到盛行。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很多戏剧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豫剧、滇剧、山西梆子等,故有戏剧之祖的尊称。秦腔的发展也受到昆剧、滇剧、山西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但其在西北地区的影响最为广泛。 秦腔是大西北老百姓最喜欢的一个剧种,很多中老年人都是听秦腔长大的,对秦腔有着独特的感情。但近些年来随着戏曲衰落之风的影响,秦腔的生存空间也一点点地被压缩。随着今年元宵节中国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出炉,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荣膺“四大名旦”称号,李军梅,袁丫丫、刘颖、梁少琴摘取“四小名旦”桂冠。这一活动在西北大地掀起了又一轮“秦腔热”,为秦腔的振兴“点燃了一把火”。 西北人们看秦腔、听秦腔。从秦腔如幕如诉、长歌当哭的旋律中,人们可以深切感知到西北人的厚实壮美,忧伤与一往情深的情怀。 陕西关中人尤其喜欢自己的秦腔,他们世世代代看秦腔,特别是舞台戏,看着看着竟深深被其情景打动了,自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某种圣洁的生命宗教境界。 秦腔的深沉之音,体现了陕西人的深沉的感情侧面,那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灵活动。即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说,人们在孤独疲乏之余天高地远随心所欲地吼上几句,心头一下子便会舒服许多。秦腔更能抚摩人的灵魂,很鲜活很激情,这种东西饱含了生命力,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文化为什么几千年了一直没有中断过。愈是古老悠久的文化,改变她的难度就愈大。 “现在西北人都知道,咱秦腔也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了!”在宁夏人民会堂的巡演现场,一位银川戏迷动情的说。有的老戏迷听说“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在3月14日坐火车来银川演出,便也像追星族一样手拿鲜花去接站,非要看看自己的“偶像”不可。 由于时间短,表演任务重,首次荣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的秦腔演员们一下火车就赶到位于银川西门的西塔戏院进行剧目排练。为了给银川戏迷、票友们献上一出经典好戏,演员们不顾旅途劳累,认真排练,细抓每一个细节,一遍不行,再走一遍,直排练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他们要拿出最精湛的演技给宁夏的戏迷朋友们。 为着回报银川广大戏迷的热情,进一步拉近演员与戏迷的距离,“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在繁忙的排练中抽出时间,在3月15日下午来到银川票友位于银川市中心宁园的“家”。名旦们的到来使宁园沸腾起来。老票友们像青年人看演唱会一样大叫着,宣泄着心中对秦腔振兴的兴奋情感。名旦的清唱则点燃了现场戏迷的“激情”,他们中有人要求与自己喜爱的演员合影留念和索要签名。一位70岁的老戏迷薛太和现场为“四大名旦”中的李娟、柳萍题联两副:“秦腔艺苑白花颜,四大名旦俏李娟”、“塞上江南柳丝轻,秦腔艺苑梅花红”。 3月16、17日两日的晚上,“唱响大西北.银川展风采”秦腔晚会在宁夏人民会堂精彩上演。3000热情观众观看了演出。宁夏秦腔剧团的《红红火火大秦腔》为巡演拉开了序幕,“名旦”们每次登场都引来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们,他们精彩的表演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也唱出了秦腔的精髓。唱到欢乐时,轻佻活泼;悲哀时,如泣如诉,通彻心肺,长歌当哭。真是“余音饶梁,三日不绝”,真正体现了秦腔这种“心灵之音”的无限魅力。巡演取得圆满成功,为“唱响大西北”的西部五省区巡回演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正如一位老戏迷的由衷感慨:“我感到秦腔的力量,秦腔的真实,太美了,它是一种把过程性和表现性高度统一的和谐美。”(来源:人民网)

“四大名旦”李娟“庵堂认母”剧照

“四大名旦”李梅《窦娥冤》剧照

“四大名旦”柳萍《斩秦英》剧照

“四大名旦”齐爱云《探谷》剧照

“四小名旦”李军梅《断桥》剧照

“四小名旦”梁少琴《梳妆迎亲》剧照

“四小名旦”刘颖《哑女告状》剧照

“四小名旦”袁丫丫《蝴蝶梦》剧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