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文博杂谭:包公祠里说包公

2005年8月22日

    
    文/柴福善
    
    我来开封,走进包公祠。想起包公,眼前映现的,总是舞台上脸黑如炭、额有月牙、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形象。
    
    其实,包公,尊称,名包拯,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庐州(安徽合肥)。其先祖,为春秋战国时楚国贵族申包胥,后人以字作姓,包公已是35世孙。包公无兄嫂,文学中却说多亏嫂娘哺育成人。生有二子,长子包繶,20多岁死于太常寺太祝任上。包公59岁时,妾生次子包绶,由长媳抚养。看来,是文人将父子移花接木,毕竟文学不等于历史。包公生时也非怪胎,“面目清秀,白脸长须”。祠内有石刻包公像,手捧牙笏,身着官服,神情生动,应是包公当年再现。舞台形象,当是元明以来,戏曲的脸谱化了。
    
    包公28岁金榜题名,立朝20余载,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公正无私,一身正气,千秋传诵!他42岁晋升大理寺丞,知端州。过去端州做官人,总在“贡砚”外加征,以饱私囊,贿赂权贵,砚工不堪重负。包公毅然“减负”,革除流弊,使砚工感激涕零,尊包拯为“包公”和“包青天”。知州3年,上调京城,送行百姓将一方端砚暗放船上,包公察觉,毅然掷砚于滚滚江水,于端州是毫发无取!
    
    包公58岁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贵,弹劾赃官污吏,哪怕千人之诺诺,也敢一人之愕愕,在开封总共一年零三个月,却是他一生最负盛名时,“包青天”、“包龙图”、“包待制”,美名传颂古今。历代关于包公戏曲,大多以开封为背景,便很自然了。
    
    包公64岁时因病辞世。凡一心为民者,人民不会忘记,故建包公祠以纪念。照壁、碑亭、大殿、二殿及两厢配殿,仿宋建筑,凝重典雅,是包公精神的载体了。想包公早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其清正廉洁,楷模万世!(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2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福州夏令营 (8-22)
·友谊天长地久 首届泰中青少年夏令营闭营 (8-22)
·新加坡总理将访华 鼓励新加坡人学好中文 (8-22)
·新疆纪行:汉语热,热喀什 (8-22)
·南亚纪行:踏访全印度唯一的华文学校 (8-22)
更多...
 
·综述:海外汉学学术研讨渐受关注 
·第六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在京颁奖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在京开幕 
·2005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在京开营 
·中国将从四方面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