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地方文学史面世
华声报讯: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拉开帷幕,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范培松教授与苏州教育学院金学智教授联手主编的《插图本苏州文学史》历经三年精雕细琢终于出版问世。这部被教育部、省、市、立为重点项目的150万字的巨著,翔实地记录了苏州文坛千年之盛,开创了中国地级市编纂文学史的先河。 据人民网报道,近年来,范培松的《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散文批评史》等宏篇巨著纷纷出版发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研究中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他在2002年发表的《论90年代报告文学批判退位》更以其犀利的笔锋,触及灵魂的胆识对充斥鲜花与香水的报告文学领域提出了尖锐批评,震惊文坛。 范培松说,他研究中国文学40年,深知苏州文学在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台湾著名学者、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教授非常赞赏范培松编纂苏州文学史的想法,他支持鼓励范培松说,明清文学史,一半在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也非常关心此事,每次见到范培松都要问起这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来成书后能够在其主编的《苏州杂志》上进行介绍。 为了拾掇起散落在历史长河和古巷深处的文学珍宝,范培松展开广泛调研。他认为拥有2500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苏州最有资格编纂文学史,粗略计算一下,自古以来,苏州作家有14次在全国文坛上领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国内第一部军事散文;王鏊的台阁体影响文坛几百年;包天笑、周瘦鹃的鸳鸯蝴蝶派享誉海内外;陆文夫在上世纪80年代开创小巷文学;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在上世纪初著述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冯梦龙小说,金圣叹评论都曾在那段历史上独领风骚。 在苏州文学史的编纂过程中,编委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什么是苏州文学史的视野?选什么人?什么文?怎样来遴选?怎样做评价?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前无古人的,没有任何章法可寻。编委们分歧很大,几经讨论,大家初步达成共识,以“古代从宽今人从严”的原则精心筛选,能进入苏州文学史的可以有三类,首先,作者是苏州人、苏州籍、在苏州工作;其次,作者客居苏州、长期工作在苏州、写苏州的;第三,途经苏州,或短期游历工作在苏州且写过非常著名的诗文的,比如张继及其《枫桥夜泊》。范培松说,将张继的《枫桥夜泊》定为苏州文学恐怕世人没有异议,但在评述表达的方式上有些冒险。金学智从接受美学角度来谈枫桥,文章写得很出彩,但读者看后是否认同这种写法?这一点范培松有些不放心。更让他不太踏实的还有一些细节。该书将绘画文学、园林文学甚至用文学形式写的书法论也列入了文学史的范畴。不过,“有创新就会有争议”,直率的范培松倒也不怕,他拍拍胸脯说,如果有人叫板,我愿打擂台,“只有通过争辩,才能把苏州文学史继续写下去!” 范培松介绍说,书中还有一绝妙处,那些走进苏州文学史的主要人物曾居何处他们也作了考证,属于省、市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书中也作了注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