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亮相

2005年1月24日

    

zyns.jpg


    华声报讯:新京报报道,在日前刚刚结束的“200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大幅海报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这一出版项目启动之初曾被媒体称为“新世纪最大的出版工程”,而昂贵的价格能否实现出版发行册上所说的“国宝价值社会化”也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
    
    “国宝使用价值最大化”
    
    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据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的策划人卢仁龙介绍,2003年商务印书馆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目前已出版了几十册,预计今年6月能完整出版全套。
    
    卢仁龙认为,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让保存于国家图书馆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接触到的国宝使用价值最大化。针对每套影印版《四库全书》的价值高达18万元,如此高的价格是否能让《四库全书》真正走近普通人的问题,卢仁龙说,预订影印版《四库全书》的多是国内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以及一些国外的汉学专家,图书馆的公共性能让本身不能购买影印版《四库全书》的普通人有机会阅读到这套珍贵的文献。
    
    不过,策划方也承认,真正能通读《四库全书》的人确实非常少,使用最多的只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此《四库全书》价值社会化的真正意义就是让《四库全书》的出版成为一种文化概念,通过这种文化概念来向大众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
    
    出版是否面临市场风险
    
    此次出版计划总投资为3000万元人民币。对于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每套以18万元的高价出售,出版方将怎样定位市场时,卢仁龙表示18万元一套的影印版《四库全书》,是在考虑了市场之后设定的一个相对《四库全书》本身价值来说并不算高的价格。“我们出版的十二合一缩印版就是为了满足市场上的需要的,这个版本一套只有500册,相对来说就会比原大本和四合一缩印版便宜很多,而且500册也利于收藏。当时台湾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比18万元这个定价还高得多。”卢仁龙说,“实际上,《四库全书》的出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版《四库全书》的真正意义也不在市场价值上。我们希望通过影印版《四库全书》的出版创造一个市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市场。”而就如何承担影印版《四库全书》出版的市场风险这一问题,策划方则表示出版方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看重的是出版这一国家重点文物的文化意义,对于市场问题考虑是次要的。“我们希望《四库全书》的出版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向社会大众传播,甚至向国外传播。
    
    《四库全书》的出版代表的更多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爱和敬。”影印本补齐“撤毁书”
    
    据悉,此次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出版除了完全影印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所有书册,展现原本文津阁《四库全书》原貌以外,还对文津阁《四库全书》作了一些补编和整理。据卢仁龙介绍,在当年文津阁《四库全书》编撰完成之后,乾隆曾将其中十一种从中撤出。“我们这次在出版影印版的时候,就将补齐四库撤毁书十种。这十种撤毁书的抄录样式与全书统一,因此如果要保证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完整性就需要将这些撤毁书补充进去。”卢仁龙说,“乾隆撤毁书有十一种,其中十种一直存放在故宫博物院,另一种不知去向。”除了补齐撤毁书之外,卢仁龙介绍,影印本《四库全书》还将补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刻本《提要》编辑成整理本,并配在每套影印版文津阁《四库全书》中。
    
    据介绍,此次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将首次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按照各种需要出版原大版,四合一缩印版和十二合一缩印版等多种版本。其中,四合一缩印版约1500册;十二合一缩印版共500册,定价18万,单本360元。
    
    背景资料
    
    数字《四库全书》
    
    编了12年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编纂始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历代所有的重要典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乾隆四十九年(1784)编纂完成。
    
    79000多卷的《四库全书》
    
    全套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按学科分四十四类编排,依春、夏、秋、冬四季,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皇权的黄色。《四库全书》共收书350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
    
    4000多人编抄的《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朝廷设立“四库全书馆”,开始《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一代宗师和大学者无不以毕生精力投入其中,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前后十五年间,正式列名参与《四库全书》编撰的文人学者360多人,抄写人员不下3800人。
    
    7阁珍藏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共抄成7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当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尔后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常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一部。底本存于京师翰林院。
    
    钩沉
    
    一个百年梦想的实现
    
    商务印书馆与《四库全书》的历史因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文化典籍的渊薮,《四库全书》自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完成后,历经劫难,至20世纪初,仅存三部半。为使《四库全书》免遭《永乐大典》化作灰烬的厄运,印行是最好的办法。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启者商务印书馆,从草创未久的20世纪之初,便与《四库全书》的印行和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出版工作委员会的策划人卢仁龙介绍了商务印书馆与《四库全书》的渊源往事。
    
    首倡印行
    
    许多研究均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1919年的影印计划作为影印《四库全书》的最早版本。但实际上,早在1917年,上海首富、犹太人哈同和商务印书馆当时的灵魂人物张元济均曾想印行《四库全书》。1917年1月7日,张元济利用出身翰林的地位与关系,以商务印书馆的名义直接向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呈文申请,商借京师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影印。但是由于北洋政府难以筹措足够费用,此次筹印的努力终付东流。
    
    军阀阻挠
    
    1924年张元济决计在馆庆30周年之际,着手影印出版文渊阁本。张元济派人与清室内务府接洽,商借文渊阁《四库全书》运沪影印事宜。预计全书运抵上海后,以半年为筹备期。一年半后开印,分十期出书,每期二百册,半年一期,斥资500万,分五年印完。但在商务派员在文渊阁查点装箱到三分之一时,曹锟亲信利用手中权力向商务索贿,遭到拒绝后,找理由以总统府公函阻止装运。《四库全书》的印行再一次中辍。
    
    印行珍本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告急,古物南迁,文渊阁《四库全书》转运至上海。1933年春,教育部委托当时庋藏《文渊阁四库全书》的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亲自找到张元济,希望商务印书馆印行《四库全书》未刊本。
    
    出人意料的是,针对初步拟定的《影印四库全书未刊本草目》,在教育界文化界内部掀起了一场激烈争论。当时,北图馆长袁同礼和善本部主任赵万里主张以善本代库本,并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但陈垣等众多知名学者对《草目》中366种选书发表的意见尤多。这次论争虽围绕印事而起,但对于《四库全书》扩大流传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后,教育部坚持选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并对《草目》进行讨论修改。至1933年10月,终于编定《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目录》,选定书目231种,分期交付商务印书馆就地影印。至1935年7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共计231种,分装1960册,先后分四期陆续出齐。
    
    世事沧海桑田,商务印书馆虽又印行过《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未收书目》(收入国学基本丛书)等有关书目,但1949年后,文渊阁渡海而去,迁至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因受出版业务调整限制,50余年间,影印出版《四库全书》的梦想终而空置。
    
    梦圆文津阁
    
    有意思的是,1980年台湾商务代印行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直到2003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动议影印目前流传最为完整的四库抄本之一——文津阁《四库全书》。
    
    2003年5月14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下发了关于同意商务印书馆安排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影印版出版项目的批复,标志了这个项目正式启动,商务印书馆与《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再续前缘。
    

 

 
·美国中学生痴迷中国文化 (5-10)
·中国文字研究机构落户北京高校 (5-10)
·美国洋学生比试中文口才精彩纷呈 (5-10)
·“日本人中文作文比赛”开始征稿 (5-10)
·暨南大学筹建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5-10)
更多...
 
·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 
·马来西亚国小教华文 华小师资不会受影响 
·中文热席卷美国 
·教学计划奏效 新加坡学生学华文兴趣大增 
·华文教育迎来春天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