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归故乡斯地安
|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华侨义山高低错落的墓群中,矗立着几座高大的石碑,悼念那些当年在菲国抗日战争中英勇死去的中华儿女。那场残酷的战争,早已硝烟散尽,虽然对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依然是噩梦一场,但对我辈来说,显然有些遥远,难以感触。只是,眼前的纪念碑那么巍峨,伸手可及,英雄的音容赫赫在目,名字清晰可见…… 就像旅游者的眼光或许惊叹于义山中那些墓宅的精美,而忽略了石碑的雄伟,我也常常迷失在追名逐利的人流中,而忘记了人生中重要的东西。今天,我独自一人来此谒拜,正想以同样一个华侨的身份,默默地走进先烈们为爱而战、客死他乡的心灵世界。 六七十年前的旅菲华侨,是何其痛苦的一族。当自己的祖国还处在日寇蹂躏的煎熬中,所在的菲律宾又相继沦陷了。善良的华侨们何以忍受?曾任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菲律宾分会负责人的沈尔七当时在写给他母亲的信中说:“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远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这是当时一代侨民心态的写照。为此,广大华侨一边支持祖国,奔赴大陆硝烟弥漫的战场,一边保卫菲岛,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开创了中华儿女在海外抗击侵略军的辉煌历史。 古人曰,碑者,悲也。默读石碑上每一个陌生的名字,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了昔日菲岛军民杀敌的刀光剑影,听到了英雄们冲锋陷阵的战斗鼓角,每一个名字,既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又是一个民族的篇章。原籍福建省南安县成功镇奎霞乡的烈士林辉灿,是马尼拉工抗的领导人,以除奸杀敌闻名,1944年3月间在执行任务时被捕,关在日本宪兵部管辖的福仙爹戈监狱,被害时年仅22岁。据一位同志记述:“我记得是在5月25日下午5时左右,十多个日本宪兵和一个日军曹,拿了一张‘调死单’到牢里来,叫出40多个难友,5人为一排被押送走,辉灿同志走在第二排。当他们走过我们牢房时,我看见他光着脚、裸着上身,只穿一条黄色长裤。原来他已把仅有的一双皮鞋、一件衬衣和一条汗衣都脱下来送给同牢的难友。他已经知道是要去就刑了。这时我看到的他,虽然因为失血过多而脸色苍白,但当他踏出监狱的大门,我看得清楚,他是昂起头来,坦然地走了出来的。” “华夏子孙多壮志,倚天拔剑献青春”。英烈们的血肉之躯,已刻入历史的浮雕。根据碑文记载,抗日华侨烈士大多数来自福建闽南晋江、南安、惠安等地,那正是我的故乡。他们英勇就义的年龄平均20多岁,有的仅十几岁,不少是新移民,那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之春。此外,他们牺牲的方式也不一般,除了作战献身外,有的是被捕经严刑拷打后,被枪决、活埋、刀割、烧死、斩首,生命何其惨烈。 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已逝,名字也不再被人所认识,但作为外来侨民,他们的贡献却加载这个国家的史册。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于1992年5月17日在为“华支”建军50周年的贺词中称赞:“二战期间,他们(指全国退伍军人)在描打安、哥黎希律和其它战场上无数次视死如归的战斗,使我们得以享受民主自由。我们所受的恩惠,实在太多……” 徜徉在华丽的义山上,我才知道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共有三处。我并不是在清明节或亡人节那样追吊的日子来访,因而看到的只是墓园固有的沉寂。我移居菲岛这么多年了,是第一次来追悼华侨英灵的。之所以此时来到此地,缘于一位老人送的讲述华侨抗日的一本书,情节够感人的,便根据书中的纪念碑图片找上来。显然,这里不如中国的那些烈士陵园或纪念碑建得那么堂皇,似乎有点不协调,可是我想,场所和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敬畏之心,在这个国家,能有华侨团体搞成如此雄壮的纪念碑、门、堂,算是令人庆幸了。 我自己一个人走啊走,看啊看,还是止不住地流了点泪。在中国,我去过一些英烈或伟人的纪念碑和陵园,但从未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或从未是去后不曾遇到别的游人的。今天,在这么遥远的异国他乡,这样多雨的季节,我孤零零一个人,呆立在碑下,听风静静地吹过,心中涌动着别样的伤感。 以前在中国,我完全不知道菲律宾华侨抗日这段珍贵的历史。来菲律宾后,还是不知道,直到不久前读了那本书,才略知一二,菲律宾华侨抗日史,虽不惊天动地,但却是可歌可泣的,很可惜,这段奇特的历史,由于为中国本土众多的抗日史料所涵盖,一般中国人可能不太懂;由于文化不同、宣传不够,一般菲律宾人可能也不太懂;又由于注重工商发展,菲律宾一般华人也不一定很懂,以及善于去利用它的价值。 高高耸立在小山丘上的那些石碑,由于长期承受热带海洋气候的风吹雨淋,较早建成的一处碑石已变得灰旧,加上为重重的墓宅所包围,一切是那么死寂。只有环绕着它的几棵郁郁葱葱的大橡树,生机勃勃,树大叶茂,树梢伸得长长的,像几把大伞张开着。树上的白色小花掉落满地,洁白可爱,贴着潮湿的泥土,仿佛英烈之灵紧紧地亲吻着大地。 当那场悲愤的战争已去,劫后余生的华侨和源源不断的新移民经艰苦打拼,其中不少人发达了,实现了宏伟的移民梦。相比之下,这些华侨义士壮志未酬身先卒,魂断异国,连谋生致富的梦想都一并破灭了。我不知道要如何来赞美这些先烈,或许可以用“视死如归”来形容他们的悲壮。那个年代,中国移民的心态是衣锦还乡,荣宗耀祖,但他们为着心中的那份爱,宁愿弃妻离子,拋尸异域,一无所有,无怨无悔,是一种超越国界的献身精神。 在华侨义山的一处大门,撰有一副对联:“不归故乡斯地安神当有阙 共扶义举及跱交(左加至)礼羍无遗”。我不知道对联是献给谁的,但用它来衬托英雄们,倒恰当得很,这里,美丽的千岛,梦开始的地方,也成了永生的归宿。 正要离开纪念碑时,我才发现石碑下放着几簇鲜花,其中有我熟悉的野菊花,飘着忧郁的清香,那在中国的闽南一带漫山可见。说不定,有哪一位烈士是深爱着那倔强的故乡之花的。哦,很好的祭品,也好,让他们再闻一闻那久违的菊花香,好沉睡在心中的故乡。(来源/菲律宾《世界日报》,作者/嘉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