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侨华人 | 中国侨界 | 投资创业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中华文化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首页
>>华侨华人

 

泪洒纽约移民路

2005年8月9日

    
    很多新移民来到美国,第一句话就说“这里不是遍地黄金”。当许多人圆了自己的美国梦,为自己的努力开心时,还有一些人虽然把自己最美的青春献给了这块土地,而到头来,却一无所有。
    
    初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寂寞、伤心、忧郁和思念都是难免的。如何帮助自己和家人走出忧郁的影子,以一个健康的心态面对即将来临的生活,才是新移民最需要做的。走在唐人街和法拉盛街头,到处晃动着华人的身影。他们或许从事着与自己专业完全不同的职业、或许还在餐馆打工,或许已经苦尽甘来,得到了一切,但多少人的心中总有那么一些痛楚是抹不去的。
    
    近几个月来媒体连续报道了好几宗华人自杀的新闻,让本来已经不平静的社区又添波澜。上个月24日一位姓林的中年妇女因为迁居,导致情绪不稳定,之后产生轻生的念头,在布鲁克林的家中上吊身亡。家人知道后伤心不已,为她的离去感到无奈。而6月下旬白石镇的一名华裔男子也在家中烧炭自杀,家人表示他患有忧郁症,自杀前几天心情不好。
    
    如果说林姓妇女为了迁居、房子租不出去而自杀,那么这位姓邱的先生住在高尚住宅区,为什么要自杀呢?这两位自杀者都没有留下任何的遗书或遗言,他们的一时想不开让爱他们的家人陷入深深的痛苦当中。
    
    7月5日发生在皇后区可罗娜7号地铁站的自杀案影响了当天的交通。当地铁恢复正常,人们踏上归家的路,他们可否想到当天卧轨自杀的华裔男性吴先生?据了解,吴先生今年54岁,患有多种心血管疾病。而自杀之前他一直都处于失业状态。在多次求职不顺的情况下,他信心尽失,选择跳下铁轨结束生命。今年4月27日发生在法拉盛的台湾老妇人自杀案也是因为自杀者想用跳楼这个方法解脱病魔缠身的晚年。
    
    据调查,在过去一年中,在大纽约地区自杀的华人数目达到20多人。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人们不免要问,他们为何苦尽甘来后,又选择了这条不归路?在试图联系多个自杀者家属后,记者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几乎没有一个自杀者家属想要提起这些伤心的往事。希望能够尽快走出悲痛,忘记过去,是家属唯一能做的。选择自杀的人或许是一时冲动,也可能是思考已久,他们身后留下的丈夫、妻子、儿女和亲朋友好友心中的痛却久久不能平息。而他们留给社区、留给千千万万个新老移民的是一道警示。
    
    永远无法团圆的移民路
    
    一、痛失爱妻
    
    郑师庆的妻子于1996年投河自尽,事隔将近10年,郑先生提到妻子还是满眼泪花。他说:“我有整整一年走不出妻子自杀的阴影,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忘记。”
    
    郑师庆出生成长在福建长乐,24岁时的他选择来到美国。那时候的他雄心壮志,想要在美国闯荡出一番事业,光宗耀祖。而事情却不是他想象中那么顺利和简单。15年的美国路,洒下了他15年的血和泪。
    
    1991年,在老家福建长乐市做电焊工的郑师庆已经有一个幸福家庭: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一个在省电力安装公司工作的漂亮妻子,还有一个还未出生的儿子。作为丈夫和父亲,郑师庆决定偷渡来美国,多赚一些钱,让家人后半辈子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就这样,他借了高利贷3万美金,辗转中东,24岁的他只身来到美国。
    
    初来美时,英文不好,郑师庆只能在餐馆里做杂工,而一个月才六七百元的工资根本不够还债。之后他又来到唐人街,在衣厂烫衣服,收入虽然好一些,生活也慢慢稳定了,可衣厂的生意却渐渐萧条,最后他不得不转行做装修。
    
    一个人拼命工作,一个人节衣缩食地生活,1995年郑师庆终于盼到妻子的到来。夫妻俩以为只要在一起,就可以幸福生活,偷渡借的钱就可以由两人一起负担。妻子在衣厂做车衣工,收入虽然并不太高,但两个人也可以攒下一些钱,一部分寄给家人,一部分用来还债。
    
    郑师庆说:“我以为老婆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会想不开。”郑师庆来美国的时候妻子怀有身孕,1995年妻子来的时候家中的小儿子才3岁。作为一个母亲,长时间远离自己的孩子们,那种痛苦撕心裂肺。郑太太经常坐在家里,喃喃自语,思念家乡的孩子和亲人们。而来自债主的经济压力也让她渐渐感觉到自己的美国路走错了。在衣厂做工的郑太太总是学不会车衣的小细节,衣服做得少,自然收入也少,加上终日想念孩子们,来美国短短几个月的她患上了忧郁症。作为丈夫,郑师庆除了每天开导妻子之外,同时也劝她去医院看病,可固执的妻子说什么都不去,嫌看病太贵。
    
    一个人心中藏纳了太多忧郁就会爆发,终于有一天妻子的精神崩溃了。郑师庆说:“她白天很好,上班、吃饭,可是到晚上她就像中邪似的什么都不知道了,精神恍惚,让人非常担心。”这时候的郑师庆也辞去了工作,打算在家好好陪妻子,让她早日把病治好。
    
    1996年大年初四的早上6点钟,郑师庆刚刚睁开双眼,习惯性的伸手摸了摸身边的妻子,发现人已经不在了。穿上衣服后,郑师庆招呼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有的开车,有的骑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寻找失踪的妻子。三天三夜没有妻子消息的郑师庆希望妻子只是想一个人静一静,没想到警察拿着妻子遗体的照片来到家中,郑师庆才知道32岁的妻子已经在东河边上投河自尽。
    
    二、雪上加霜
    
    没有还完的债、自杀的妻子和家中3个年幼的儿女,郑师庆一下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整整一年他都活在自责和伤心之中。据了解,郑师庆的妻子有忧郁症的遗传,她的父亲早年也因为忧郁症自杀,而妻子的姐姐目前还需要药物控制才能正常生活。郑师庆表示,当年知道妻子有病,就应该马上带她去看医生,心理疾病看不好比身体上的伤痛还要难治。
    
    妻子的离去让郑师庆的心情跌到谷底,可是现实的生活不允许他继续消极下去。打起精神,郑师庆做起了装修工。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他刚来美国工作太辛苦,经常生病。没有身份、没有保险的他每次只能去没有执照的医生那里看病,花上十几块钱,吃一点止疼片,就算是看病。可他却没想到,自己身体却慢慢受到病魔的袭击。
    
    改行后作装修的郑师庆越发勤奋,常常通宵加班,就是想多赚一点钱,早日日还清债务,自己好给孩子多存些钱。2002年初他总是感觉到无比的疲惫,特别喜欢睡觉。每次感冒后,吃药、打针都不容易好。不舍得花钱去看医生的他以为只是小毛病,休息一下就好。同年9月,医生告诉郑师庆他患上了鼻咽癌。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郑师庆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为了孩子,为了家,为了自己还没完成的美国梦。那时候郑师庆刚刚开了一家装修公司,把欠的债也都还清了,可为了治病,他不得不把已经刚刚步入轨道的生意停下来。虽然有了医疗保险,去医院做检查和化疗都不用自己付钱,可医生开的药还需要自己买。一支普通的止痛药膏就高达几十块,郑师庆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全都花在医药费上。
    
    记者问起,当时知道自己得癌症后有没有想回老家的准备,他说:“回中国我也没有保险,也没有钱,怎么治病?我还是希望在美国把病治好了以后再回国。”苍天有眼,郑师庆经过一段时间的化疗,病情得到控制,在癌细胞已经不扩散的情况下,郑师庆为生活所迫,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他说:“治病花了那么多钱,家里有老有小都需要我养,我以为病好了就可以继续工作。”第一个疗程花去他所有的积蓄,家徒四壁的郑师庆准备努力工作,赚钱养家。
    
    看着自己渐渐红润的脸和健康的身体,郑师庆以为癌症从此远离他。没想到一年后,他的病情复发,癌细胞扩散到腋下、盆骨和淋巴。通过医生和自己的配合,癌细胞得到控制,但3个月后已经进入到第四节脊椎、肺部和肝部。
    
    8月2日记者来到郑师庆在唐人街的家,他刚从医院化疗回来,身体非常虚弱。这一次本来是他最后一次化疗,可是由于身体太过虚弱,医生不得不中止最后一次化疗。
    
    自2003年以来郑师庆为了治病花去了所有的钱,目前的生活费、医疗费都靠亲戚朋友资助。每个月最少要花600美金租房子和吃饭,郑师庆面对没有收入来源的日子,留下了眼泪。虽然已经是癌症末期,但他仍然很坚强,他说:“我相信我的病会治好,如果不能,我会把最后的日子留给我的家人。”
    
    在他那间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的房间里,记者看到小小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药瓶,而平时只能吃流质食物的他在得病后体重从原来的170磅掉到现在的120磅。郑师庆用他瘦弱的手打开一个小盒子,里边都是他珍藏的照片。刚来美国的他看上去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伙子:四年前的他穿着呢子大衣在海边的留影,头发又密又浓。当他的手指摩擦在一张相片上许久后,他说:“这是我太太,也是我唯一留下的她的照片。”照片上妻子梳着时髦的发型,抱着一个胖乎乎的可爱男孩,旁边是一对活泼的女儿。郑师庆看着照片说:“我一辈子从来没有过一张全家福。”的确,来美国15年,他便和家中的儿女再也没有见过面。虽然现在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可孩子们对他并没有多少感情,他只是儿女心中的那个想象中的爸爸。
    
    三、各方伸出援手
    
    自从郑师庆得病以来,他得到了身边亲戚朋友和社区善心人士的帮忙。由于不会说英文,郑师庆每次去医院都会有义工帮忙翻译。前不久由社区闽籍侨团发起的捐款活动也为他筹集了不少看病的费用。虽然15年前郑师庆满怀信心地踏上这块土地,15年后他带着病痛的身体,但仍然想回家。目前身体状况不稳定的郑师庆在医生的建议下争取得到更多休息,等身体好一些他就会回到长乐,让他剩下的日子在家人的爱护和陪伴中渡过。
    
    郑师庆说:“虽然我在美国15年,到目前为止没有辉煌的事业,没有达到我已定下的目标,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但是我不能怪谁,因为我曾经努力过。”他说,每一个来美国的乡亲们都想家人和下一代过上好日子,虽然有很多移民苦尽甘来,事业成功的例子,但大部分的人还是年复一年地靠打工过日子。如果让郑师庆重新选择,他不会选择来美国这条路,他认为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不能弥补在这片土地上失去的。
    
    郑师庆身边的朋友有的在偷渡路上失踪,也有的在美国得病没钱治病死去的,也有的因为没有身份护照被人打死却无处伸冤。他说:“我们来美国就是想要好的生活,希望每一个移民都可以认真地照顾自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身体最重要”是郑师庆祥要劝告每一个新移民的,他说,如果当初他早日就医就不会耽误治病。他希望和他一样的打工族能够腾出时间,花上一些钱,定期去医院里检查,给自己一个健康的保证。他也听说最近多起华人自杀的新闻,他摇摇头说:“这些人都是一时想不开,如果能得到家人朋友的开导,我想他们也不愿意走这条路。”的确,作为自杀者家属,郑师庆的心情既复杂又难过,他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千千万万个新移民敲响警钟。
    
    多少忙忙碌碌的新移民多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子女,没有享受一个周末的悠闲,没有找老朋友聊聊心事?不管每个人的美国梦多么不同,想必他们想要自己和家人幸福健康的梦应该都是一样的。
    
    医生的话:应正视忧郁症
    
    华人移民来美,多多少少都会有着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有的人过不了语言关,有的人找不到工作,也有的年纪大了却迟迟不能成家。虽然这些看起来只是普通问题,但有些人不知道该如何正视问题和减压,常常钻牛角尖,想不开。
    
    心理学家认为,新移民应该多与朋友、家人交流,遇到问题时不要一味地自行解决。这样或许可以减少的忧郁症的机会。
    
    刘医生是一位挂牌心理医生,他的病人几乎都是华人。他说:“很多华人要面子,觉得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神经病。其实不然,心理医生的作用就是要替病人减压,让他们把心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说出来。”当然,心理医生不能告诉病人应该怎么做,而是给予建议和意见。
    
    刘医生说他的一位病人来自上海,今年60岁。在美国住了3年,这位病人想自杀好几次,原因就是他认为女儿的洋女婿不好。通过医生的综合治疗,发现这位老人在美国没有朋友,跟女婿不能交流,由于平时生活习惯的不同让他越来越看不顺眼女婿,经常以死相逼,让女儿离婚。后来女儿带他来看心理医生,让父亲能把医生当作朋友一样谈心事,配合药物治疗,不到半年这位老先生的病就治好了,现在的他很健康,每天都与老伴接送孙女下学,话也渐渐多了。
    
    心理专家认为,大部分华人移民自杀的原因是因为感情、工作和金钱,而这些自杀者往往都因为一念之差才会做傻事。有心事就要和人交流,有必要也可以向心理医生求助才能让人心情开朗,不至于活的太辛苦。
    
    众所周知,大多数移民来到美国都会努力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可为了工作、挣钱搞垮了身体就划不来。
    
    有条件的移民应该尽早买医疗保险,保证自己每年都作身体检查。如果没有保险,身体出现了状况,也不应该吝惜那一点医药费,应该尽早就医,以防健康走下坡路。
    
    纽约近一年华人自杀案(不完全统计):
    
    2004年12月11日,43岁的香港籍潘姓女子卧轨自杀。
    
    2005年2月1日,59岁的福州籍叶姓男子,卧轨自杀。
    
    2005年2月22日,53岁的广东籍伍姓女子,卧轨自杀。
    
    2005年3月1日,69岁的香港籍覃姓男子卧轨自杀。
    
    2005年4月27日,67岁华裔妇人跳楼自杀。
    
    2005年5月17日,26岁郑姓男子跳楼自杀。
    
    2005年6月6日,55岁的李姓妇女卧轨自杀。
    
    2005年6月11日,55岁梁姓男子跳楼自杀。
    
    2005年6月25日,30岁邱姓男子烧炭自杀。
    
    2005年7月5日,54岁吴姓男子卧轨自杀。
    
    2005年7月24日,林姓妇女上吊自杀。
    
    (来源:美洲时报,作者:萨莎)



· 美华裔青年团体筹备中国国庆56周年活动
· 洛杉矶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型音乐会
· 点燃圣火 美国北加州华体会正式揭幕
· 赵燕月底赴美作证 律师表乐观
· 第三届世界湖北同乡联谊会在武汉召开
· 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看望25街华商
· 美华裔研究员用激光治疗癌症获突破
· 费城中餐外卖店命案主嫌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 泪洒纽约移民路
· 被外国人领养的5万中国儿童
· 美少数族裔媒体:藏在主流媒体身后的巨人
· 暑假赴日与父母团聚的华人孩子
· 日本长野县中国战俘墓每周有人扫
· 华人职业介绍所:为华人移民找工
· 中国女童惨死命案开审震惊狮城
· 华人婚介所:带给人爱情的职业
· 全球“反独促统”维也纳大会
· 华侨华人与抗日战争
· 海外华侨华人支持中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
· 情系热土——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国内公益事业纪实
· 华裔从政之路
· 海外华人新社团
· 海外华裔科学家最新成果
· 海外华人文学艺术家新作品
栏目信箱:qw@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