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


乡音何在

2005年1月4日

    
    2004年10月回老家上海看看。
    
    某天一早去吃早点,店左面是生煎馒头及锅贴,右边是大饼油条。老板娘在汆油条兼收银。仔细一读墙上的价目表,生煎4个人民币1.2元,油条大饼每个6角,粢饭3两夹油条1.7元,豆浆或豆花每碗6角。
    
    我由中间串堂入室,有6张条桌,放着几卷餐用纸,卫生中下。侍者送来食物问知该店来自安徽阜阳,计5位店员。生煎一咬,汤又突从左边射出,除受惊吓外,可怜的新裤也油渍斑斑。太太笑我生煎都不会吃。但我并不后悔,生煎是色香味汤一应俱全,特别是新鲜现吃,可谓上品。再说价钱不到美国的10%,真是价廉物美,心满意足。
    
    吃到一半,和同桌的一对爷爷孙子谈起了山海经。爷爷一口上海话,小孙子恰只讲普通话,我问孙,你从外地那里来的。孙答曰:我是上海人,生在上海。怪了,上海小孩怎么没有熟悉的上海乡音?答曰,托儿所老师全部只讲普通话(国语),索兴在家也讲普通话了。我一听,原来如此,一时语塞不能怪孩子了,但祖宗的话语到这一代不会讲了,使我立失重心,伤心啊?没有了乡音,谈何家乡?然而,目前上海市政府正大力推广普通话,此完全为政府决策及商品经济的需要,因此满街、各商场、政府部门全部清一色普通话。
    
    许多家长认为,学上海话,不如改学英语。在上海的公寓里,常听到小孩说“I don't know”,但上海话只会听不能讲,我大为诧异,上海怎么变成这样?有次,去童年生活的老宅看看,在市中心,一看已把整个街区改建成商业大楼。因此,生我养我的家乡,没有了。但街对面的当铺、药店依在,一开口,全是国语,给我的感觉是:家乡,你究竟在何方?
    
    故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哪里?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又何处去找?在普通话教育的主题下,要认识到地方话同样是一笔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怎样把富有亲和力,生动颇具魅力,海纳百川的上海方言承传后代,光靠几出上海滑稽戏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上海话的继承演变,海外上百万老上海,将刮目相视。
    
    (来源:美国《星岛日报》)
    
    

 

 
·北京石景山社区举办侨法宣传活动 (5-18)
·马来西亚华商访连云港 (5-18)
·香港泉州同乡总会商务考察团莅漳考察 (5-18)
·香港商人陈成秀获任厦门总商会新会长 (5-18)
·美国西边侨联会捐建马尾亭江“豪华敬老院” (5-18)
更多...
 
·归侨的故事:“掉”进动物王国 
·归侨的故事:第一次回国 
·归侨的故事:千里迢迢团圆路 
·归侨的故事:灯笼挂在大门外 
·归侨的故事:那时的天空很美丽 
更多...
 
·积石山县“侨心卫生院”、“侨居工程”落成
·海外华侨华人纪念邓小平百周年诞辰
·2004年海外科技人才与中国企业合作交流会
·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
更多...
栏目信箱:qw@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