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索斯特
德国北威州的索斯特是个只有5万人口的小城市,被称为“围城里的中世纪工业城市”。 说它是在围城里,是因为整座小城至今还被基本完整的高达10米的环状城墙拥绕着;说它是工业城市,主要是它靠近德国最大的鲁尔工业区;说它是中世纪城市,是因为它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的风韵。 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小城,街上行人不多,但商店却栉次邻比,而且动辄都是百年老店。商店多,居民少,不由得让人替它担忧这些店面怎么维持,但也让人感到这真是一个不失中世纪繁华余韵城市。 说到中世纪繁华,不能不提到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是中世纪(准确的说是1241年)沿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一些城市,为了保护自己城市和地区的通商和贸易利益而结成同盟。这些同盟城市不受各诸侯国王公贵族的支配,直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管辖。由於有了商业和贸易特权,当时这些城市发展很快,促进了整个北海沿海地区的繁荣。最兴盛时的13世纪到15世纪,以德国北部为中心,有一百多个城市加盟汉萨同盟。中世纪许多城市的繁荣都与加入汉萨同盟有很大关系。到现在德国许多城市还保留着汉萨同盟的特殊标记。如德国城市的汽车牌号在数字前都有城市简称代码,但汉萨同盟城市往往在城市简称前还要再加一个“H”,表示它是汉萨同盟城市。如汉堡的汽车牌号一般是“HH XXX”,而不来梅则是“HB XXX”。 索斯特作为一个不沿海的城市也是汉萨同盟城市,而且它是在加入汉萨同盟之前就已经繁荣。它曾与德国的美茵茨、科布伦茨、科隆等大城市相提并论过。当然,现在它是个名副其实的默默小城了,甚至都很少有旅游者把它当成观光景点。小城的繁华和衰落都是一个谜,但保留下来的完整中世纪环状城墙似乎能证明它确实有过辉煌的过去。今天,人们可以在索斯特的旧城墙上做环城怀旧散步。围着整个城市走一圈大概只用40分钟,小城之小,可以想见。 索斯特最值得玩味的还是教堂。小城虽小,教堂很多。这里的圣帕特洛克里教堂(St. Patrokli Dom)还是莱茵地区独一无二的完全罗曼风格的大教堂。从外观看与我们在德国见到的大部分哥特式或混合式教堂不一样,颜色是绿色基调,教堂顶部也很特殊。这个教堂的镇馆之宝是一个几千公斤的大钟,居然躲过了二战炮火。在我准备离开教堂时,一个神职人员在教堂後部的楼上奏响了一架巨大的管风琴。顿时,整个教堂充满了天籁之声,感动的琴声又把我留了一会儿。 圣玛利亚教堂 (St. Maliya Wiesen) 别具一格的地方是它顶天立地的彩色玻璃。而圣彼得里教堂则是一座很朴素的教堂,但来这里忏悔的人特别多,教堂两侧都是一个个忏悔小房间,一块块墨绿色帘子把忏悔者和牧师在小木窗前隔开。每个忏悔小隔间旁都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值班”牧师的名字和他接受教徒忏悔的时间,很像心理诊所的预约。我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教堂的忏悔室,所以还是感到一种震动。这种震动既有对忏悔者能够解脱“罪孽”折磨的同情、对牧师拯救人们心灵的敬佩,还有对牧师滥用忏悔者信任的担忧,因为在电影中我们常看到从忏悔室幕布後边开始的悲剧。按提示,索斯特还应该有一个尼古拉教堂,而且据说里面收藏有一张保存了1400年的孔拉特画的祭坛画。但我围着小城找了几圈也没找到,最後才发现它是一个小极了的教堂,小得就像是一个乡村教堂,或说就像一个粮仓,怪不得那么难找呢。 小城还有它引为自豪的事。在索斯特街心花园里,我看到一个石碑,上面写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特奥尔多·豪斯(Theodore Heuss)是索斯特的荣誉市民”。豪斯是德国一位很重要的政治家,也是德国一位重要的政论作家,1949年到1959年出任战後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统。他在1952年出版了《希特勒的道路》,是德国最早全面反思纳粹的政治家。德国的学术界认为“特奥多尔·豪斯成为年轻的联邦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是文化领域的幸事……他代表了德国自由的、受过教育市民阶层最优良的传统。同时,他以其施瓦本的方言习俗,代表了从帝国到重建民主的自由思想的连续性”(Christoph Fuhr:《1945年以来的德国教育》)。他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在他担任总统期间,到过许多大中小学校及其宿舍,对大中小学生发表了许多讲话。因此在公众的意识中,他同时也“兼任”“联邦文教部长”。而实际上,德国1969年才设联邦文教部长这一职务。可见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豪斯总统并不出生在这里,为什么他会成为索斯特的荣誉市民呢?总该有点联系吧?原来,1916年,33岁的豪斯以记者身份到过索斯特,因此对这个小城很有感情。1950年,索斯特的一个教堂落成典礼,邀请当时已经身为总统的豪斯参加。豪斯欣然前往,并在典礼上发表讲话,深情地回忆了他年轻时留下的对索斯特的美好印象。1959年,索斯特市决定授予豪斯“索斯特荣誉市民”的称号。但公务繁忙的豪斯总统竟无暇前来接受,直到1960年豪斯卸任後,并不想沾光的小城才把这一荣誉称号给了退休的豪斯。(来源/欧华时报,作者/金安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