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刘怡:林场走出留美准博士

2005年8月4日 9:54

    
    人物
    
    刘怡,2001年高考武汉市理科状元
    
    2001年,17岁的刘怡毕业于华师一附中,并以698分的成绩夺得武汉市高考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修生物科学专业。今年夏天,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并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全额奖学金。今日,21岁的刘怡将登上飞往美国的班机,开始在异国攻读生物医学博士。
    
    从毕业到前往美国的这段时间,刘怡一直在潜江陪双亲,白天去学篆刻。“小时就很喜欢书法,后来荒疏了。出去前想学点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东西,想家了也可以找点事,免得思念蔓延”。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刘怡表示,他不会在外面漂得太久,回来的方向他将铭记在心。

    
    状元“出身”
    
    林场飞出“金凤凰”
    
    潜江市蚌湖林场,是刘怡父母工作生活的地方。在果林湖畔,刘怡度过了充满欢笑的难忘童年,并建立起令他受益匪浅的自信。
    
    6岁时,刘怡上学了。小学就设在村里,规模很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里只有二三十个孩子,刘怡成了这些孩子里的佼佼者。
    
    语文55分,举家搬迁
    
    二年级期末考试,刘怡语文考了55分,但凭借数学上的优势,他仍然是全乡的“小状元”。不及格的悔意被“小状元”的美誉冲得烟消云散,刘怡依旧得意洋洋,父亲却眉头紧锁。
    
    平日老实的父亲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举家搬迁。那个假期,父母辞掉了林场的工作,一家人搬到了潜江城区,挤在一间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出租房里。父亲干起了个体,帮人制作广告牌,母亲则当起了家庭主妇。那年,刘怡成为潜江市园林二小的插班生。
    
    初中3年一般坐最后一排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刘怡就成了老师眼中的重点培养对象,数学竞赛、语文竞赛总少不了他的身影,惟独上课爱讲话的毛病令老师头疼不已。也许是怕他讲话影响同学,也许是对他的学习能力特放心,刘怡回忆,初中3年,他一般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老师在上面讲大课,我就拉着周围的同学讲小课,真的是忍不住。”刘怡说,因为爱讲话,挨罚是肯定的,尤感抱歉的是还常连累其他同学。
    
    有一次上语文课,因为在台下窃窃私语,严厉的语文老师让刘怡将《皇帝的新装》全文抄写2遍,其他同学抄1遍。“那是整本书中最长的课文之一,抄了将近10页”,刘怡至今心有余悸。此后,他收敛了不少。
    
    尽管没有地利优势,但刘怡几乎垄断了所有学科第一名,并且还获得多项全国初中生学科竞赛的一二等奖。
    
    状元这样炼成的
    
    状元之路不平坦
    
    14岁考进省理科实验班
    
    初中毕业那年,化学老师告诉他:华师一附中即将举行省理科实验班招生考试,进了那个班,离北大、清华就不远了。
    
    在老师的鼓励下,刘怡决定试一试。考试前一天,父亲领着刘怡赶到武汉,父子俩在一间小旅馆里对付了一夜。那一夜,向来不善言辞的父亲只说了“好好考”3个字。
    
    大约10天后,华师一附中的老师打来电话,刘怡被录取了。那时,他还不满14岁。
    
    据刘怡的班主任帅建成透露,事实上,那一次刘怡考得相当不错,从总分上看,算得上上等水平。
    
    团支书擅作“打油诗”
    
    在班主任帅老师眼里,刘怡是一个极有亲和力,说话幽默,不读死书的阳光男孩。
    
    刚进华师一,刘怡就被任命为班级团支书兼化学科代表。最初,老师是看中他性格开朗,学有余力,后来发现,他还很有奉献精神,跟同学很谈得来,主持班会、团会时,冷不丁的“幽你一默”,班级气氛就被调动起来了。
    
    “什么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他要是兴致来了,就会随笔写下一首表达个人观点的小诗,很耐人寻味。我们戏称为‘打油诗’,但他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帅老师对这个弟子赞不绝口。
    
    成也竞赛败也竞赛
    
    理科实验班的学生除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外,还肩负着为学校甚至为国家争光的竞赛任务,因此,他们也比普通高中生多了一条进入理想大学的“竞赛路”。
    
    高一结束时,刘怡选择了自己的竞赛主攻方向——化学。刘怡表示,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他对化学尤其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技巧。
    
    指导老师尹一冰回忆,刘怡的自学能力很强,思维很活跃,高一时就基本学完了高中3年的化学内容。高二时,刘怡甚至给华师大三的学生讲专题,获得好评。在后来的湖北省赛区的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中,刘怡顺利进入前3名。
    
    等待时机的刘怡,被视为化学奥赛的“一号种子”。高三时,刘怡参赛,遗憾的是他失利了。尹一冰老师透露,其实刘怡的思路都是很正确的,只是他运用了大学的知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刘怡只能回到高考的轨道上。
    
    心平气和进考场
    
    几个月后,刘怡从竞赛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全面复习,并连续在几次月考中夺得全年级第一名。
    
    “我不担心他。他痛苦,是因为不能在竞赛中上到更高的台阶,高考对他来说问题不大,只需要调整一下心态。学习有三种境界,一是被人逼着学;一是听老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学;还有一种是进行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刘怡就是这个境界。”
    
    2001年7月,刘怡心平气和完成3天的高考。成绩出来了:698分,数学还获得了149分的高分,为理科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状元之后
    
    北大并非安乐窝
    
    2001年秋,刘怡如愿成为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刘怡说,在北大,没有谁会在乎谁是状元,投入学习才是当务之急。
    
    “生科听起来很高端,但在国内却处境尴尬,目前还没有像样的生物产业。”刘怡说,他有些同学已经改行,有的同学在推销生物产品,有的同学去科研所做研究员,这些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他不愿放弃对生物领域的探索,所以从大二起,他就开始为出国做准备。
    
    毕业前,刘怡获得了前往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攻读生物医学博士的机会。该校位于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是一所全美综合排名40位左右的小私立学校,但医学院却相当出名。(来源/武汉晨报)

 

·三大原因导致赴英留学拒签率上升 (8-4)
·俄罗斯抬高留学门槛并提高面试几率 (8-4)
·硕士留学,你准备好了吗? (8-4)
·出国留学,别恐惧私立大学 (8-4)
·十余万铺就留学路 最终还是一场空 (8-4)
更多...
·六百“海归”闯江城 创办四百多家企业 (8-3)
·低薪引来留洋硕士 中关村海归身价低迷 (8-2)
·重庆医科大学引进20多名海归人员 (8-2)
·北京海淀区侨办调研归国留学人员创业情况 (8-2)
·“海归”西行参考 (8-1)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