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留学生


上海吸引海外人才通道日渐通畅

2005年6月23日 8:52

    
    在2005上海科教兴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专家认为,上海引智,吸引海外人才通道日渐通畅,但不同体制间的人才流动仍有梗阻,需要深入改革。
    
    “候鸟”变“留鸟”
    
    “过去我们聘来海外专家,大多是半年国内、半年国外的‘候鸟’,但如今很多人把家人接来,扎根上海。”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华仁长认为,这种变化显示出,上海科研实力的提升、创新软环境的改善,使专家觉得在上海更能干出事业,“候鸟”正在变成“留鸟”。
    
    短短几年,中科院上海分院从海外揽回200多名杰出人才,其中140人在国外已获得教授、副教授职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下属12家研究机构中,现在6家由“洋掌门”担纲,实现了科研接轨世界、国际化合作。
    
    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沈荣华研究员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国外输送留学生71万人,回国17万人,平均出去4个回来1个;上海赴海外留学13万人,回国5.6万人,平均出去2个回来1个,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近几年还有加速回流的趋势。如何更多吸引海外高层次顶级人才,应是上海下一步考虑的重点。
    
    盼打通流动渠道
    
    尽管外通道已打开,但不同体制间、不同单位间的人才流动,依然缺乏动力。均瑶集团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谷增光说,相比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仍低人一等,以致高端人才不足、流动过于频繁等。他认为,一方面,是社保制度对科研人员转投民企的长期保障还不够;另一方面,是文学影视作品中对民企负面形象的过度渲染。
    
    民营企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缴税收都超过三分之一,已成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民企科研能力上不去,不利于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长远推进。对自己原先的公务员背景,谷增光毫不讳言,他深感从政府到企业、特别是到民企的流动并不易。据他介绍,在国外,科研人员、政府官员、企业商人间的角色转换很自如。上海需进一步创造氛围和作制度安排,使民企也成科研创新的主渠道。(来源/解放日报,作者/诸巍)
    

 

·在日华人结构悄然变化 东洋留学大军有增无减 (6-23)
·英国将公布移民新政策:用计分制筛选入境申请者 (6-23)
·新西兰中国同学网成立 (6-23)
·美东南区中华学人学会举办年会关注两岸经贸 (6-23)
·台北科大校友会6月25日举办年会 (6-23)
更多...
·大连涌动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热 (6-23)
·海外学子在大连创办企业300家 (6-23)
·“海归”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6-22)
·上海引智:海外回流渐畅 内部流动仍堵 (6-22)
·上海“海归”创业最高获可30万资助 (6-22)
更多...
栏目信箱:lx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