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侨华人 | 中国侨界 | 投资创业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中华文化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首页
>>新闻中心

 

突出“以和为贵” 中美文化和谐对话

2005年10月5日 9:38

    
    华声报讯:“以人为本体,以和为尺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内核,也是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据新华网报道,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幕之际,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当地时间10月3日上午在美国国家记者俱乐部这样告诉在座的美国文化、传媒界高层人士。
    
    中美首次合作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展示。到过美国5次的孙家正坦言:“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欢迎程度出乎我的意料。”回应它的是数以万计慕名观看中国艺术的美国观众,是《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大篇幅的专题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部主任伊丽莎白·依科诺米的话说:“中国文化节在美国,尤其是在华盛顿的举办恰逢其时。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对中国的全景式介绍,同时也展示出中国注入世界的积极因素。”
    
    在名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追求与梦想”的演讲中,孙家正说,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倡导“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情怀、中国精神,其中凝聚着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追求与梦想,并自信以此可以与世界心灵相通。
    
    这种情怀与精神蕴涵在中国文化节30余个项目中。美方总协调人——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阿莉西亚·亚当斯说,长达4年的合作使他与中国同行建立起深厚的默契与友谊。双方共同遴选的项目融合了中国的传统与现代,以共同的艺术诉求连接着东方与西方。
    
    “中国文化节突出体现着‘以和为贵’的人文精神”,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主任、著名壁画家孙景波说。中国文化节开幕前夕,孙景波以敦煌飞天为素材创作了一组壁画,表达中国文化对神韵祥和、普天同乐的大同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壁画作为中国政府赠送给肯尼迪中心的礼物,被永久陈列在艾森豪威尔剧场的贵宾休息室里。
    
    义务普及传统文化的北京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说,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四海同心天下一家的情怀,也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对外主张“求同存异”“协和万邦”,对内则力求“和以处众”“政通人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
    
    “中国古代所崇尚的‘和而不同’在中美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孙家正说。中美两国远隔重洋,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但两国都拥有辽阔的国土,都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融合的国家,都生活着勤劳智慧的人民。中美两国差异甚大,这种差异自然会带来某些碰撞和摩擦,但同时,正因为差异,才产生相互的吸引力。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的美国人白蓓莉说:“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我和中国朋友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但我很喜爱中国艺术,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中国的音乐都使人感到舒缓和轻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认为,在一个文化多元而又互补的世界里,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难以避免,但不应诉诸武力,而应以和平的方式化解。中华文化恰好可以提供解决冲突的思维和办法。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中文化交流的美国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说:“美国现在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携手。美中双方都应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平等相待,合作共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扬帆认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仅与传统文化的和合之道一脉相承,也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谋而合。
    
    3日晚,美国人华生·怀亚特和他的未婚妻在富利尔美术馆刚刚听完中国民乐演出,“那种琴瑟相合的意境难以用语言形容,将我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怀亚特意犹未尽地回味着。他还说,他准备在未来的一个月里“尽最大可能参加所有的中国文化节活动。……这是美中文化的和谐对话,参与其中是一件幸事。”
    
    相关报道:中国民乐打动美国观众心弦
    
    华声报讯:10月3日入夜时分,华灯初上。4位身着清代服饰的中国女子款款登上华盛顿市中心弗立尔美术馆礼堂的舞台。她们或手持竹笛,或怀抱琵琶,或低头抚琴,或轻弄古筝,向美国观众献上遥远东方的美妙音乐。
    
    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这四位青年艺术家用各自最为擅长的乐器尽情地表现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观众们时而伴着古筝、琵琶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来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个春风和煦、皎月当空的江南水乡,观赏山水相连、花月交辉、渔舟晚归的如画美景;时而听着古筝独奏《高山流水》感受伯牙与子期的“知音难求”;时而又在琵琶曲《霸王卸甲》当中亲临楚汉相争的浴血战场……观众不仅为美妙动听的音乐所打动,更为每一件乐器、每一首乐曲背后的诗篇或历史所陶醉。
    
    为了让美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民乐,主办方特地利用演出前的45分钟安排了中国音乐讲座,由弗立尔美术馆馆长、东方文化专家简·斯图尔特女士亲自讲解。她指着馆中所藏的历代中国乐器,向人们解释中国音乐的意境。在每支乐曲演奏前,还都由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维讲上一段乐器和乐曲背景的知识。当他讲到中国的竹笛有8000年历史时,观众席上发出一片惊叹;当他提到中国的扬琴有130多根弦时,人们啧啧称奇;而当他说起古筝是因为中国古代两位公主争夺同一件乐器而得名时,人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周维亲自演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特意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他的演奏赢得了长时间的掌声和大声喝彩。
    
    最后,当全体中国艺术家联袂登台演奏中国乐曲《茉莉花》时,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和着欢快的音乐打起节拍,气氛达到高潮。曲终之际,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向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和来自中国的民乐致意。
    
    从事化学研究的叶辛诺夫斯基先生说,他经常来这里看演出,就数这场演出让他感触良多,使他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美国某大公司技术人员史密斯先生和他的夫人都喜爱东方文化。他们说,尽管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曲目的内涵,但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民乐的变化多端,以及其中流露出的复杂多样的微妙情感。
    
    此次演出的组织者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珠说,尽管中国民乐对美国人而言是一门比较陌生的艺术,但此次文化节美国主办方主动提出要中方带上“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乐,而且观众反应热烈,这验证了“音乐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
    
    “中国文化节”10月1日晚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在首场民乐演出中,美国观众与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乐有了一次难得的“亲密接触”。
    


相关文章
  · 孙家正:中美文化交流前景美好
  · 中国文化节上美国民众体验中国民俗
  · “中国文化节”美国揭幕 胡锦涛布什致贺词
  · 中国文化节10月1日在美开幕 规模历史最大

· 两名中国专家在刚果(布)遭枪击 一死一伤
· 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为四川引资45亿元
· 华裔亲历者将9·11搬上荧屏 《闯荡北美》筹备中
·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祝贺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 海外华人关注神六 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
· 罗豪才:构建和谐社会 致公党要发挥自身优势
· 中华民族愿望、信心与能力的逍遥游
· 韩国唐人街破土动工展现海外华人力量
· 洛杉矶华埠今与昔
· 澳洲圣诞岛上的华人
· 美国大学的五大弊端
· 在新加坡,中文像个秘密
· 纪念郑和下西洋
·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 2005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
· 全球“反独促统”维也纳大会
· 第三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
· 第三届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
栏目信箱:new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