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侨华人 | 中国侨界 | 投资创业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中华文化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首页
>>新闻中心

 

我所了解的“美式教育”

2005年10月14日 9:44

    
    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其服务社会的精神。绝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学期间都打过义工。这不仅仅是做好事而已,也是其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要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也不会期待这样的经验,不理解这种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价值。
    
    中国的中产新贵教育孩子,注重的是选择好学校,把教育职责全推给老师,用当今时髦的经济术语说,就是教育“外包”。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这种对谁也不放心的态度,建筑在独立的家庭价值之上。
    
    拙作《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作为我的美国笔记的第三种,最近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的第一种《直话直说的政治》,一年前由广西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也将再版。这两本书中,有大量篇幅介绍美国的教育。只是前者以教育为主,后者以政治、社会为主。把不同的话题混合在一本书中的一大原因,是仅仅谈教育本身只能涉及皮毛,必须把教育放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才能体会其精神。
    
    中国实际上正处在美国教育热中。比如,不久前轰轰烈烈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就是以美国大学为样板的。许多“海龟”回国,他们带回来的经验主要也是美国的。更有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心要送自己的孩子到美国留学,找到一些关于美国教育的读物,就如饥似渴地“消化”下去。按说,中国人对美国的教育,不应该太陌生了。
    
    然而,以我的观察,大家对美国的教育,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仍有盲点。比如现在的“海龟”越来越多,美国的博士、硕士拿了一箩筐,讲起自己的经历也头头是道。可是真观察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特别是那些刚刚出来时就准备回去的学生,他们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仅和美国的社会缺乏接触,甚至在本大学内,和自己系之外的世界也没有什么接触。几年前在耶鲁读书时,听到一位理工科的中国学生抱怨:“出来的时间越长,英语越差。”为什么?据他自己讲,在这里读书就是泡实验室。实验室里全是中国人。顶多偶尔碰上个日本人,英文讲得还不如自己,哪里有提高英语的机会?另有一次,我在耶鲁的中心图书馆碰到一个读商学院的邻居问路。她是带着来参加她毕业典礼的父母参观。我非常好奇:怎么在这里读到毕业,进了图书馆还找不到路?一问才知道,她读书只在本系那边找资料,这里从来就没有来过。毕业典礼陪父母玩,才想起这个庞大的中心图书馆是个名胜。
    
    你能听这样的人讲美国教育吗?当年北大掀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讨论时,主事者信誓旦旦:“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博士课程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我一听就傻眼了:这样的话在美国教育界没有人敢说呀。即使是哈佛这样的研究性大学也一样,本科教育才是核心。不以美国为标本也罢了,但此公口口声声以美国大学为样板,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分明是读书时锁在自己的博士课程中足不出户,本科学院恐怕就没有去过。这样的人来传经,传经者经文难免越念越歪。
    
    我的书,是着重介绍被这些传经者漏掉的东西。比如,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其服务社会的精神。绝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学期间都打过义工。这不仅仅是做好事而已,也是人家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经验,体会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懂得如何将所学贡献于社会。而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要去美国留学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也不会期待这样的经验,不理解这种经验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价值。换句话说,我们的留学生,跳过了人家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
    
    我把书名叫“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而不叫什么“美国的一流大学”等等,就是要检讨美国教育的社会和文化层面,而非具体的课程。我深信,不了解美国大学的服务精神,就不了解美国大学的社会功能,也很难懂得在美国大学中的成功之路。这是要补充中国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理解中最大的一个阙失。
    
    本书的另一主题,是家庭对美国教育的介入。这当然超出了高等教育的范畴。精英是要从小培养的。越是早期教育,家庭的投入就越重要。与我们关于美国人放任孩子的老印象相反,美国家长,主要是中高产阶层的家长,盯孩子之紧能让你目瞪口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为了督促孩子的学业,辞职当了家庭主妇,没事就到学校当志愿人员。结果,一些富裕郊区的学校,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招募志愿人员时,招一个来十个,学校根本招架不住。家长全面介入学校的教学,重新界定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界线。更极端的,则干脆把孩子从学校撤出,自己来教,形成了家庭私塾热。这一问题,我在“美国笔记”的第二种《右翼帝国的生成》中已经有所讨论,但言犹未尽。理当在日后的“笔记”中深追。
    
    这种家庭介入学校教育,和中国目前中产新贵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中产新贵教育孩子,注重的是选择好学校,把教育职责全推给老师,最多不就是多花钱吗?用当今时髦的经济术语说,就是教育“外包”。美国的中高产阶级,则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但自己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给别人,一定要自己监督。这种对谁也不放心的态度,建筑在独立的家庭价值之上。在国内,很多人觉得家长和老师间有鲜明的分工,找到可靠的老师,家长就可以忙自己的事情了。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教育如何重新介入学校教育,是我们培养下一代的一大挑战。在这方面,美国家长的投入精神,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美国是一个极度复杂的社会。我住了十多年,虽然留心观察,从来不敢自称入门。不过,观察总有个起点。我在序言中说过,我写美国,不用启蒙笔法,不会居高临下地告诉读者:人家美国这样了,所以我们也得这样。相反,我宁愿以一个住在这里、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在大学教书的人的眼光,把看到的矛盾、困惑都写出来。而且只要这种观察在继续,写作就会继续。所以,我可以有信心地告诉读者,我的美国笔记的之四、之五,还会不断出来。美国的教育,仍然会是其中一个核心的主题。(来源/文汇报,作者/薛涌)
    



· 两名中国专家在刚果(布)遭枪击 一死一伤
· 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为四川引资45亿元
· 华裔亲历者将9·11搬上荧屏 《闯荡北美》筹备中
·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祝贺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 海外华人关注神六 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
· 罗豪才:构建和谐社会 致公党要发挥自身优势
· 中华民族愿望、信心与能力的逍遥游
· 韩国唐人街破土动工展现海外华人力量
· 洛杉矶华埠今与昔
· 澳洲圣诞岛上的华人
· 美国大学的五大弊端
· 在新加坡,中文像个秘密
· 纪念郑和下西洋
·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 2005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
· 全球“反独促统”维也纳大会
· 第三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
· 第三届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
栏目信箱:news@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