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英语角”新变化 老外从中学汉语

2005年10月11日

    
    上世纪80年代初,国门打开,英语成为国人了解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科技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语种。英语热使人民公园的“英语角”应运而生。日前,笔者遇见一位老“英语迷”周先生,听他细述英语角的变化。
    
    “英语角”成旅游景点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完全由爱好者自发形成的“英语角”位于人民公园荷花池旁,由窄窄的石板路以及几棵小树围起的一块场地。每逢周末,就有一二百人聚集在此学习交流。他们中有六七岁的儿童,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随着影响的扩大,“英语角”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些国外旅游团干脆把它当作一个景点。老外们看见有那么多黄皮肤的中国人在讲英文,既惊讶又兴奋,他们饶有兴趣地与中国人交流。大家为了听一听老外原汁原味的英音和美音,把他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说到兴头时,有的老外竟忘了时间,直到导游举旗子大喊:“时间到了!”这才依依不舍地停下,向大家抱歉地摊摊手说“拜拜”。
    
    “英语角”对话内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掀起了一阵出国潮。在英语角里,大家谈论的话题也出现了变化。“托福考几分?”“签证出来了吗?”等话代替了原来“你好”的问候语。
    
    当时,能拿到签证的人可是众人眼里的“英雄”,那些揣着出国梦的人会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羡慕地听他们传授出国经验。
    
    有一位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学生凭借托福670的高分,同时申请到美国十几所大学的奖学金。他已为自己规划好未来:出国后仍主攻高分子领域,待学成回国后,继续为祖国的高分子事业效力。
    
    “英语角”成“语言角”
    
    进入了新世纪,“英语角”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而来此学汉语的外国人则多了起来,英语角变成了“语言角”。
    
    周先生有一位美国朋友,今年刚刚来沪工作,时常要与中国人打交道。为了尽快学好中文,他每个周末会来“英语角”,无偿帮助中国人练习英语口语。现在,他已经交上了很多中国朋友,自己的中国话也越说越溜了。这位美国朋友告诉周先生,当他在外籍朋友前能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达时,朋友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嘴里称赞道:“真是太酷了!”(作者:陆娴婷/来源:新民晚报)
    

 

 
·汉语水平考试开始在纽约受理报名 (10-13)
·大马华教人士:华文教育地位举足轻重 (10-13)
·大马砂州民主行动党吁尽早维修华小危楼 (10-13)
·柬埔寨海南文联向柬华文教基金会捐款 (10-13)
·美国新州中校“中国日”活动中联合献艺 (10-13)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