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2月8日电 (惠小东)“看到五星红旗高挂,心就热了啊。”这是毛里求斯华裔林最宏回忆自己第一次到中国的感受。
林最宏是第三代华裔,1944年出生于毛里求斯。虽然在国外出生长大,但从小便开始学习用筷子、讲客家话,每年也会跟着父亲在唐人街升五星红旗。
林最宏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在自家店里专门辟出一个橱窗,展出中国建设成就和国际交往的图片。自己也经常帮着父亲把新闻图片进行整理、分类、张贴,“我们当时很高兴去做这个事情,就是希望更多的华侨华人能够看到中国的变化,更多地了解中国。”
林最宏说,儿时的经历也渐渐让自己萌生了去中国继续学习的念头。
17岁那年,他毅然前往中国求学接受再教育。“到中国上学,我发现需要重新学习普通话。”
日常交流、上课需要用普通话来沟通交流。作为广东梅州籍华裔,林最宏说自己从小会学习客家话和汉字,但在中国生活学习过程中说客家话会有人听不懂,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
林最宏说,为了说好普通话,每天跟着收音机里新闻广播员进行跟读练习。最终,克服了语言上的难题。

在毛里求斯,林最宏与父亲一起经营中药铺和粮食杂货店,共挑家庭重担。 此外,还会抽出时间从事一些社会工作。2017年,他接手《镜报》并担任社长。
“在当时看来肯定是亏本的东西。”
《镜报》创办以来,一直是当地华人了解中国新闻事件和文化发展的窗口。但由于报社无法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而日渐萧条。
“当时报社的资金不足,人员也比较短缺,尤其是在毛里求斯找懂中文、有报纸方面经验的人员,基本上是找不到的。”
为了让报刊更好地发展起来,林最宏接手《镜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传统纸质出版改为网上发行,既节省报刊成本又能够吸引年轻人。
不久之后,林最宏发现电子刊物对于生活在毛里求斯的老年华人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报社实际情况,他决定出版纸质月刊以满足老年群体需求。
对林最宏来说,管理和运营一个华文报刊,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很有成就感。
“《镜报》在我看来是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同时,也受到了我父亲的影响,他以前在毛里求斯从事很多社会工作,也为《镜报》做过一些事,我希望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林最宏说。
华文报刊就像是架在中国与海外华侨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让当地的华侨华人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在这里保留下来。
“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毛里求斯的华人牢记自己的根。”林最宏说。(完)
侨务频道精选:
-
2025年5月9日 10:43:12
-
2025年4月30日 13:54:45
-
2025年4月30日 08:58:41
-
2025年4月29日 09:03:10
-
2025年4月28日 13:43:21
-
2025年4月27日 09:52:59
-
2025年4月25日 09:03:27
-
2025年4月24日 1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