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国风工作坊绘制脸谱、在重庆体验轻轨穿楼、于玉门关前感受“春风难度”……暑期来临,一批批海外华侨华人青少年在中国开启探索之旅。
当高铁速度遇见剪纸匠心
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的夏令营师生们在川渝地区开启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在李子坝轻轨站,孩子们惊叹于列车穿楼而过的魔幻场景;在鹅岭二厂,老厂房变身文创艺术空间的改造让他们见证了传统工业与现代美学的碰撞。

该校校长李雪梅介绍,孩子们对高铁速度、智慧城市等现代科技最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剪纸、茶艺等传统技艺。
“今年3月,我们就组织学生前往上海、苏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研学,家长与学生反应积极。”李雪梅说,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对中华文化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在沉浸式环境中提升了汉语应用能力。不少学生回到意大利后还尝试制作中餐,将旅途中的味蕾记忆转化为对中华文化的深层探索。
从“单次体验” 到 “常态联结”
“中国对意大利试行单方面免签,这节省了一至两周的签证办理时间,不仅降低了跨国交流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更释放出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李雪梅介绍,免签政策落地后,学校借此契机推出的亲子团项目,让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高铁上的中国速度”“夜市里的热闹”,有家长反馈:“孩子在故宫看文物时,突然指着展品说‘这和中文课讲的一模一样’,这种即时联结让文化教育有了生命力。”

李雪梅说,免签政策无疑是未来深化教育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一方面,它降低了双向人员往来的难度和成本,使中意学生互访、师生交流、研学考察时更加灵活高效;另一方面,这一便利也增强了更多中国学校和教育机构来意大利交流合作的意愿。
“对华文学校来说,未来可以考虑定期组织学生回国研学、安排更多师生互访和联合课程,通过简化手续把跨国交流变得更加常态化、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更多沉浸式学习中华文化、提升语言能力的机会。”李雪梅说道。
把故事里的中国变成眼前的真实
“妈妈带我染了蓝色头发,这里的火锅好辣但超好吃,奶茶又便宜又好喝,我喝了好几杯。”11岁的张李诗婗出生在丹麦,这个暑期,她随妈妈到中国探亲。

张李诗婗的妈妈是丹麦奥胡斯中国文化协会中文学校校长李宁,她告诉记者:“我想让孩子看看我小时候住的窑洞、爬过的树,也想让孩子了解大街上晨练的广场舞队伍、体验夏夜逛夜市的热闹,把故事里的中国变成眼前的真实。”
“海外华侨华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常局限于中文学校,回国体验能让言传变为身教。”李宁说,女儿回国后主动教表妹玩丹麦扑克牌,表妹则教她写汉字。“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孩子在分享中更能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
侨务频道精选:
-
2025年7月7日 14:19:43
-
2025年7月7日 10:39:53
-
2025年7月7日 10:07:25
-
2025年7月7日 09:31:09
-
2025年7月4日 09:43:26
-
2025年7月4日 09:05:10
-
2025年7月3日 10:48:35
-
2025年7月3日 1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