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母是印度尼西亚的归侨。童年里,常常听他们讲起南洋的故事。随着岁月流转,那些故事逐渐模糊,却始终让我觉得,那里埋藏着我们血脉深处的牵挂。今年春节,我带着摄像机,走进印尼,用口述历史纪录片记录下华人迁徙的足迹,也想亲眼看看,在离祖籍国千里之外,中华文化如今如何延续。
西加里曼丹,是印尼中华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之一。坤甸、山口洋街头,随处可闻客家话、潮州话,甚至连原住民都用这些方言交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语言早已超越了族群的界限,它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纽带。
在山口洋附近有个叫榕树子的渔村,村里人多以捕鱼为生,生活并不宽裕。然而在一个神庙的院落里,却有一所简陋的华文补习所。几间由棚屋搭建的教室,几间相对新一点的教室,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和朗读声。我到访那天,几个十几岁的女孩正跟着手机里的视频,学习中国的扇舞。院子里的鸡鸣声与庙里的祭祀鼓点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那天,我见到了补习所的创办人黄法廷。他已近八十岁,他曾经是一位渔夫,肤色因常年劳作而深棕,牙齿稀疏,却眼神仍目光炯炯。他告诉我,他是印尼的第八代华人,没念过多少书,却深知“语言是根”。在华文教师联谊会的帮助下,他创办了这所补习所。为了付教师薪水,他帮人写请帖、主持红白喜事,把一点一滴收入攒在小钱筒里,到发工资时才小心打开。
如今,他的儿子黄永泉接过了这盏灯。作为补习所最早的学生,他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边学边教,后来留学深造,如今子承父业,成了校长。如今的榕树子补习所已有三百多名学生,甚至连印尼原住民也加入其中。黄法廷常说:“孩子们不能失去祖先的语言。”
许多年轻人难以想象,印尼的华文教育曾经是何等繁盛。华人移民初到这片土地时,总是先建庙宇、办学校。教育,是他们扎根新土地的方式;而中文,则是他们与祖籍国之间的脐带。
山口洋的黄锦陵先生,如今已八十多岁,几近失明,但依然笑容温和。2000年代,他和几位老师成立“山口洋教师联谊会”, 帮助各地创办补习所、筹集教材,奔走几十年,只为让更多孩子重新学到中文。
我在山口洋的几天里,他和林展理先生冒着赤道的烈日,带我从城镇到乡村,走访一所又一所民间补习所。孩子们在简陋的课桌前,一笔一画地写汉字,那认真的神情,让人心头一热。他们经历过动荡,所以格外珍惜这份自由;他们知道,这是血脉的延续。
春节期间,我还到访坤甸的百年黄氏宗祠,老人拄着拐杖,带着孙辈一起举香跪拜。远离祖籍国的土地上,供奉的祖先牌位静静伫立,它们是侨居者的根。元宵节那天,山口洋街头人山人海,锣鼓声震天,九条长龙蜿蜒游动。那一刻,跨越海洋与世代的联系再次被点燃。春节,不只是热闹的节日,它更像是一根线,把断裂的记忆重新缝合。
如今,印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走进中文课堂。有人为工作,有人为兴趣,也有人只是延续父辈的心愿。目的或许不同,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祖籍国的语言和文化重新建立联系。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它会被阻断,会被迫绕行,但只要有人愿意点亮灯火,它就会延续下去。这些天,我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上传到网络上,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些普通海外华人的努力和他们面临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的困境,也希望更多人能够伸出援手,守护这份文化的根脉。
对海外华人来说,中华文化不是抽象的符号,它们是一堂简陋教室里的拼音课,是春节夜空下的鞭炮声,是祭祖时三炷清香的袅袅烟火。那是我们与根的联系,也是我们能留给下一代最珍贵的礼物。(章昊楠)
侨务频道精选:
-
2025年9月2日 18:14:57
-
2025年9月2日 10:49:15
-
2025年9月2日 10:48:45
-
2025年9月1日 17:19:29
-
2025年9月1日 11:14:12
-
2025年9月1日 10:36:59
-
2025年8月29日 15:40:47
-
2025年8月22日 21: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