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新时代三晋大地新“侨牌”
“十四五”时期,山西写就侨务大文章——
打好新时代三晋大地新“侨牌”(侨界关注)
本报记者 付明丽 周人杰 人民网记者 桑莉媛
山西现有海外华侨华人和归侨归眷60多万人,海外侨团约70个,是侨务资源小省。新时代侨务工作以什么为抓手?山西另辟蹊径,将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侨务资源,写出侨务大文章。
“十四五”时期,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秉持“以文化人、以侨为桥”理念,紧紧围绕“根、魂、梦”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在联络联谊、引资汇智、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领域深耕细作,打好新时代三晋大地新“侨牌”。
文化牵挂,“根”塑侨胞精神坐标
山西广泛织密海外联络网,不断扩大朋友圈,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侨团建立联系。
时隔6年,老挝中国总商会副会长姚勇与姐姐姚云终于了却一桩心愿。
2019年,姐弟二人受邀来到山西晋城高平市,参加“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活动,在炎帝陵前与9位当地老人合影,这成为萦绕他们心头的温暖记忆。
今年中秋节前夕,姚勇联系到高平市侨联,希望通过捐赠表达对老人们的牵挂。一场跨越山海的温情互动随即上演——姚勇请高平市侨联转赠礼金与月饼,还通过视频与9位老人“云端相聚”。“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你还惦记着我们!”老人们惊喜不已。“期待再回炎帝故里,与乡亲们团聚。”姚勇许下心愿。
姚勇祖籍广东汕头,却对山西怀有特殊感情。“我们一直坚信,祖辈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走出的移民,山西是我们的根脉所在。”姚勇说。
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山西的根祖文化、关公文化、晋商文化底蕴深厚,在华侨华人中有着广泛影响。近年来,山西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根、魂、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着力打造文化侨务大省。
今年9月,山西运城第36届关公文化旅游节举办。历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关公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凝聚全球华侨华人的一条精神纽带。据不完全统计,关公文化已覆盖16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现存关帝庙数量超3万座。作为“关公故里”,山西关帝庙数量居全国前列,但部分低级别关帝庙因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等原因年久失修。
对此,山西创新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启动海内外侨界与社会力量共同认领认养工作。目前,意大利贝加莫中国文化协会、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分别与太原市花塔村、辛村达成了低级别关帝庙保护合作意向,将通过资金注入、专业管护等方式,助力庙宇修缮活化、功能恢复。庙宇重焕生机的同时,侨胞与故土的情感联结也愈发紧密。
增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今年8月,山西举办“晋侨晋韵·华裔青少年探寻三晋之旅”活动,来自德国、蒙古国的20余名华裔青少年走进山西博物院、平遥古城、黄河壶口瀑布等地,感受三晋文化魅力。
“爸爸妈妈常对我说,无论走得多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根都在中国。以前我不太理解。亲身体验过山西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后,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来自德国汉华中文学校的黄浩铭,说出了许多华裔青少年的心声。
近年来,山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寻根三晋”“晋侨晋韵”侨务工作品牌,承办一系列侨务活动,累计接待5000多名华裔青少年来山西参观学习。此外,山西还注重加强校地合作。2024年,山西与暨南大学共建港澳台侨国情教育基地,为港澳台侨同胞与内地青年互动交流提供广阔平台。
以“请进来”厚植文化认同,用“走出去”拓宽交流维度。如今,山西广泛织密海外联络网,不断扩大朋友圈,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侨团建立联系,成立25家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三晋文化跨越山海,成为凝聚侨心、增进认同的强大力量。
人才反哺,“魂”牵家乡经济建设
“企业一步步壮大,离不开各级侨联组织搭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9月,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一把名为“万华”的晋城铁壶惊艳亮相。壶型圆融厚重,采用东方合抱式结构,提梁如桥寓意晋商通路;壶身融入晋国兽面纹、麒麟砖雕、海棠纹等山西传统文化元素。这是90后日本华侨晋晓为世博会量身定制的作品。
“ ‘万华’取自‘万象中华’。我希望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晋晓说。
晋晓是晋韵堂古泽州铁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出生在晋城,留学在英国,毕业后在日本工作多年,并在东京创立晋韵堂运营中心。
这几年,晋晓带着晋城铁壶参加广交会、上海世博会等各种展会。前不久,他接到一笔30万美元的外贸订单。“订单不大,但这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晋晓期待山西铁器能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
2023年,晋韵堂入选山西省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晋晓表示,“企业一步步壮大,离不开各级侨联组织搭建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初,晋城市留学人员联合会成立,为会员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资金对接等服务,定期组织各类学术交流、行业研讨、项目对接等活动。作为发起人之一,晋晓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团结更多留学人员,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旅美华侨渠志灿的“归乡路”,同样彰显着侨胞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美国深耕癌症治疗研究的渠志灿便心系祖国发展。她多次受邀参观国内多个科技园区,敏锐察觉到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广阔前景。2016年,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渠志灿回到山西,创办了山西纳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公司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抗癌药物研发是纳安生物的核心业务之一,不仅要靠技术,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自2023年以来,渠志灿与山西两家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抗癌新药。今年3月,这款药物顺利取得了国内临床试验批件。
展望未来,渠志灿表示:“我将继续在生物医药领域精益求精,为家乡新兴产业发展添一份力。”
近年来,数字经济越来越成为山西转型发展重要引擎。今年7月,2025国际数学与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山西举办,这是一次汇集多位菲尔兹奖获得者的全球创新盛会。会上,山西省海外联谊会为4位特聘专家颁发证书。
美籍华裔数学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表示,“将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大数据和智能化等方面加强与山西交流合作,助力山西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的“破局点”,往往藏在侨界人才的“金点子”里。近年来,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设立航空委员会、数字经济委员会,加强与港澳台及海外相关领域企业、团体的联谊交流,用“顾问聘书”换“发展钥匙”,让高端智力为产业升级破题。
服务暖心,“梦”系基层侨务治理
为加强对侨胞合法权益的保障,山西建立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权益司法协作保障机制。
“社区人员耐心细致,就像办理自己家的事一样。”在太原市万柏林区滨河社区,78岁的侨眷陈阿姨紧紧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脸上露出笑容。困扰她多日的遗产分配难题,在社区与公证处的联动服务下圆满解决,陈阿姨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故事的缘起,是滨河社区的一场“侨家茶话会”。会上,陈阿姨吐露了自己的烦心事:子女均在海外定居,她最担心将来孩子们会因遗产分配产生矛盾。这被社区工作人员牢牢记在心里。
茶话会结束后,滨河社区立即启动“多方联动”服务程序,第一时间联系到共建单位太原市城西公证处。“侨眷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太原市城西公证处负责人得知情况后,马上为陈阿姨开启“侨胞公证绿色通道”。
考虑到陈阿姨年事已高、子女跨境居住,滨河社区工作人员协助其整理房产证、银行存款证明、授权委托书等材料。最后,公证员、陈阿姨与子女通过视频“面对面”确认财产分配方案,一周完成公证。
陈阿姨的经历,正是山西深耕基层侨务服务的生动缩影。最新侨情调查数据显示,山西现有归侨侨眷32万人,大量集中在基层。面对基层侨务工作力量薄弱、双向服务质效不高等传统难题,山西近年来积极探索基层侨务与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提升侨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目前,全省117个县(市、区)均建有侨界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了县级侨联组织全覆盖,基层治理和侨务工作质效双提升。
今年10月,澳大利亚粤籍侨商郑玉璇专程来到太原,将一块“亲音传海外,法理力千钧”的牌匾,交给山西省广东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马少君。
年初,郑玉璇国内一处房产涉及遗产继承纠纷。“我在国外生活了30年,不了解国内法律规定和司法流程。”郑玉璇为此十分焦虑。后来,她通过山西省广东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值班电话联系到马少君寻求帮助。在马少君建议下,她选择通过调解顺利解决了问题。
为加强对侨胞合法权益的保障,山西建立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权益司法协作保障机制,由省侨联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合作,设立侨胞权益保护合议庭、检察联络点等,畅通侨胞维权渠道“最后一公里”。
今年7月,山西省司法厅、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涉侨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跨部门合作服务机制。山西省司法厅厅长苗伟表示,将围绕远程调解、跨国公证、法律解读、法律援助等全面加强涉侨法律服务。
山西省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深耕文化交流、引资引智、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与海内外侨胞同心同向、携手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实践汇聚起更澎湃的侨界动能。
侨务频道精选:
-
2025年11月25日 16:14:19
-
2025年11月24日 10:51:53
-
2025年11月21日 09:01:52
-
2025年11月21日 08:58:43
-
2025年11月20日 09:58:08
-
2025年11月20日 08:58:44
-
2025年11月10日 16:28:04
-
2025年11月7日 13:5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