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籍华裔吴世珊,曾于2003年80大寿时被安徽省合肥市政府授予“合肥市荣誉市民”称号。除了这一称号外,吴世珊的名片上还有一长串头衔:“纽约吴阿姨服务中心”理事长、美国华人妇女商会创会人、纽约皇后区华人妇女会理事长、美国《妇女心声》总编辑、《美东时报》社顾问、旅美加安徽同乡会名誉会长……
我最早知道吴世珊的名字,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母亲生前(2000年去世)曾对我说过,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吴世珊小名叫“二毛伢”,她是六家畈(现属肥东县长临河镇)一个姓吴的大家闺女。母亲说过,二毛伢从小就很有爱心,同情受苦人,那时山里人家很穷,吃的都是大麦糊、高粱、山芋片等杂粮,很少吃到大米白面,二毛伢就经常从家里拿白面馒头和大米饭给小姐妹们吃,小姐妹们都很喜欢她。母亲说,她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1987年春,吴世珊从美国回到故乡肥东。当时我在肥东县任宣传部长。县委统战部的同志通知我说,有一个美籍华人吴世珊女士回故乡探亲,让我去接待一下。我把此事告诉了我母亲,我母亲说:“是二毛伢回来了,我也去见见她。”于是我和母亲及宣传部秘书熊远平,带着肥东画家罗序伦作的松竹梅画到县招待所拜会她。她见到我母亲时开始很诧异,当我母亲叫出她的小名时,她非常激动,紧紧握着我母亲的手,亲热地叫了一声:“您是大毛姐吧……”接着她用地道的肥东话(其实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标准的普通话)和我母亲拉起了家常。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竟还有如此深的中国情结,确实对我教育很深。
1993年秋,吴世珊又一次回家乡安徽,下榻安徽饭店。我去拜望她。她虽然年近七旬,可精神矍铄,身骨硬朗,思路清晰,说话亲和。这次她还给我讲述了她离开家乡后,几十年在美国的奋斗历程,使我钦佩和感动不已。
吴世珊生于1923年,因抗战初期的家庭冤案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湖北、湖南,于艰难中念完中学,考入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就读。战时陪都,有一批志愿来华协助中国抗日的美国飞行员,宋庆龄经常为他们举行招待会,动员大学生们和他们联欢。舞会上,吴世珊邂逅了一位叫弗兰克·雷夫波尼的美国青年并逐渐有了感情。1945年,他们在重庆举行了婚礼,成为轰动山城的一大新闻。抗战胜利后,1946年,吴世珊作为“战争新娘”随丈夫进入陌生的美国,现居住美国纽约皇后区。
到了美国,虽然取得了美国公民资格,但在当地毕竟是少数民族,在当时那样一个种族歧视相当严重的国度里,要想找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谈何容易!但她凭着一种执着,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她认为关键是要自重,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把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工作时必须以自己的胜任来使主人信服而决不能苟且。在美国海洋保险公司工作两年中,她引荐了40多个中国人进公司,受到上司称赞。逐渐地她把她的事业确定为面向华人社会,“吴阿姨热线”很快筹办起来。来美国的中国人,不论来自大陆还是台湾,不论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她都尽心竭力。有人初来乍到,怎么办入学或补习手续,怎样找住处,甚至到何处找工作,只要拨通“吴阿姨热线”,问题就会解决。“吴阿姨热线”开通迄今已40多年。1984年又成立“吴阿姨服务中心”。吴世珊数十年如一日卓有成效地努力和真诚的奉献,不仅为在美的华人华侨所称道,也为美国社会所承认。美国人赞扬吴世珊为“纽约的中国奇女子”、“美国的雷锋”。她先后荣获纽约市约克大学人文奖、纽约市少数民族奖、纽约市荣誉市民奖、纽约市无名英雄和杜威大学人类服务奖、华人策划会服务奖。1987年,她又成为第一位荣获全美妇女会颁发的苏珊·安东尼奖的华裔妇女。
在“吴世珊服务中心”里,只要涉及华人利益,大至诉诸法律,对簿公堂,小到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她都无所不管,乐此不疲。美国崇尚法治,动辄打官司,吴世珊为保障华人利益,常常亲自出庭。为了有效地解难答疑和代理诉讼,吴世珊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她不满意于当年重庆两年半的大学生活,自谓“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忙里偷闲,开车赶课,挑灯夜读,终于在62岁时毕业于纽约的市立大学,拿到了心理学和哲学两个学位。吴世珊说:“我是做平凡小事的,不是做大官的”。其实在为人服务这些平凡小事中不正孕育和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仁爱精神吗?中国历来有许多忧民济困的仁者贤人。初唐诗人陈子昂留下千古名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说来容易做来难。吴世珊正是这样一个不顾个人劳累,全身心去为人服务的仁者贤人。她自己曾自勉道“做义务服务的人,只要一颗爱人之心没变,她是不会老的”!
进入21世纪,年过八旬的吴世珊老人身在海外,却更加心系故园。近年来几回故里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当她看到曾于1991年江淮发大水期间捐过款的乡中心小学新教学楼里书声朗朗时,她开心地笑了。她多次组织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教育事业进行捐款,争取了36万多元人民币,用于改善家乡的办学条件。她和其胞姐吴世玮女士先后向自己的母校湖滨养正小学捐款近70万元。她看到当年吴家老宅屋非人去,花园荡然无存时虽有些伤感,但看到当地政府在她家老宅两棵高大浓密的白玉兰树下,办起医院、小学、幼儿园时,她心中又产生一丝丝甜蜜。她还向肥东实验小学、安徽大学多次捐款,还在安大设立了“吴世珊奖学金”。在上海,她促成了《文汇报》与《美东时报》的报际交流事宜。在纽约,她经常参与接待出访的安徽代表团,叙乡情,话友谊,共同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贡献。“身在海外,心系故园”正是这位海外赤子的真实写照。(罗太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