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但也是研究东西文化方面的专家,再加上厚积薄发,近来他以其中西文化比较的专著享有隆誉。也正惟其科技出身,获得更为客观严谨的视角,才能对东西方文化关系有更冷静公允的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有更透彻的认识,其结论亦更有说服力。
采访吴大品时,他特别提到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从“五四”到“文革”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在曲折中前进,所以为中华文化正本溯源有特殊意义。
通往中国文化之桥
2007年,吴大品(Tai P. Ng)用英文撰写的《中西文化》(Chinese Culture, Western Culture)出版。
吴大品解释说,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就是能让背景不同的中西方人士,增进对相互文化的了解。长期生活在海外,吴大品深切感觉到,西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有一定成见。这倒不一定出于恶意,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沟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比较深层次的交流,这种成见不但会长期存在,还会继续加深。
他认为,像澳大利亚当年实行过所谓“白澳”政策,种族歧视是历史产物,虽然已时过境迁,但各种误解依然存在。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各族裔间不要互相埋怨,而要互相理解。
消弭误解首先要寻根探源,明白误解是怎样产生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此,吴大品先后参考了很多资料,下了扎扎实实的功夫,所以他的这部专著写得很充实,是浩瀚学海的浓缩精华。
吴大品表示,中华文化以阴阳调和为本,讲一分为二相辅相成,讲联系变化全面发展;但西方文化却是“纯阳”,没有“虚无”的概念,希腊数学里甚至没有“零”,而这在老庄道家里占有重要成分。一本《易经》,可看阴阳调和,做人的方法,对大自然的见解,乃至整个世界观。 中国哲学讲究“气”,讲究“与万物为一”,把宇宙视为动态的有机体,导致一种内向化的思索模式,这也与西方外向化的思想行为相异,由此产生不同的历史景观。
与女儿合作诠释
从阅读层面的反馈看,第二代土生华人对吴大品著述的兴趣也非常浓厚,他们要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由于《中西文化》是专门写给西人看,有的朋友表示,书中理论太深,于是吴大品与女儿合作,在原著基础上重新写了一部,主要从第二代年轻人的思路,剖析中西文化比较。
吴大品的女儿吴华耘出生在加拿大,父女俩的思想交集,可以更真实更细腻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特性。
如果西方对中华文化缺失了解还情有可原,令吴大品心绪难平的是,不少同胞对中华文化精神也不清楚,甚至存在很深偏见。 他希望借这本书,能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土生华裔和主流社会了解中华文化。
随后此书又通过香港学者徐昌明的合作,译成中文出版。中文版书名是《中西文化互补与前瞻——从思想、哲学、历史比较出发》,反映了论述内容的主旨:中西文化之间是互补而不是竞争。翻译很忠实,不过吴大品又加入了一些新的补充,是英文版所没有的。这样做主要照顾中文读者,例如有些常识性的东西就无需赘述,可以更丰富地展开论述。
对下一代讲中国文化,吴大品说一定要结合需要,要踏实持平以理服人。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为扭曲的中国历史讨回公道,并视此为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承担。
为国运兴衰会诊把脉
细读吴大品的著作,会发现独具创意,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或泛泛而谈。涉及到地理、气候、考古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天文学、物理学和文明起源。他把触角延伸到冰河时期,认为这是人类大脑发展最重要时代。由于地势结构差异,欧洲生存条件比较恶劣,打猎都是大动物;而中国大陆动植物丰富,彼此的思维习惯就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影响到思维方式与文化的不同。
吴大品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相对落后,中国知识分子为唤醒国人,提出“打到孔家店”口号,反传统而全盘西化,否定过去的一切,这有其时代背景。像鲁迅的文章,巴金的《家》《春》《秋》等,控诉封建礼教,都是时代需要。但以后中国又经历很多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的破“四旧”,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否定自己,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这个问题必须要正视。
通过比较,吴大品语重心长地说,自元代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不像西方有那么多神话史诗,从先秦到汉代都是摆事实讲道理,其代表学派就是儒家,主要讲治世。但蒙古入主中原后,是一次大破坏。元代实行高压政策,而汉文化讲究平和。正是以元朝为分水岭,打破了惯常的阴阳平衡,致使中国开始走下坡路,拉开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也正由于蒙古人打到欧洲,把中国四大发明带到那里,在摧残中原文明的同时,给欧洲却带来好处,这种相反的结局改变了近代世界进程。
通古达今,吴大品认为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从以往的“放弃心态”,回到“中道”,这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都是一个福音。西方经过目前的经济金融危机,也向“中道”靠拢,最典型的就是奥巴马放弃布什以前的意识形态,尊崇实用主义,既要讲人权,也要讲社会责任。
从东方到西方
吴大品出生于香港,16岁自己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先后读中学和大学,本科念地球物理。后在卑诗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专业是理论物理和太空物理。
求学期间虽然使用的是英语,但吴大品中文古籍特别感兴趣;尽管专业是自然科学,却也喜爱社会科学。
1969年博士生毕业后,他一度到阿尔伯塔省石油部门工作。也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过一段书。后来到世界许多地方,参与石油勘探开发与管理工作。
在海外已经生活了50多年,由于工作的性质,吴大品去过很多地方。他说,美国50个州他都去过,加拿大更不用说了,甚至北极都曾亲临其境。
看中国问题,吴大品也主张用西方角度换位思考,不能单凭己见以偏概全。根据他的经验,过去西人汉学家不少只能通过译介了解中国古籍;而现在很多都能直接阅读,避免了翻译环节的走样,这对正确解读中华文化是个质的飞跃。在这个基础上的著作含金量大增,也成为吴大品文化著述的重要参考来源。
放眼未来,吴大品提出在“合”的大前提下,要保留不同,互相学习。大家互学的目的不是趋同,而是要互相进步,促进更新的东西,更容易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真正进步的社会是多元的,对差距要抱以同情。有差别才能有进一步的互动,不同文化没有高下之分,不少所谓落后的民族,人际关系却很好。要尊重基本价值,很多东西都是共通的,如“爱”就超越民族和宗教。
吴大品的研究虽然于历史着墨较多,但目的则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未来,这也表达出他的拳拳之忱。综论之后他特别提出要吸取4个教训,即规避战争、意识形态歧视、尊重多元发展、共同与时俱进。要社会精神伦理重建与更新经济民主制度并举,要发展出“更均衡、更富人性、更能持续的环境、人格、社群和国家”。(萧元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