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南奥塞梯告急!世人的目光转向了南奥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众多媒体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在那些蓝眼睛的记者队伍中,有一双坚毅而敏锐的黑眼睛记者十分抢眼。他就是这场战事报道中唯一的一位华人记者——卢宇光,他是凤凰卫视驻俄罗斯的首席记者。近日,记者对刚从南奥塞梯归来的卢宇光进行了采访。
说起卢宇光,大多数人熟悉他都是从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开始的,那时的他处在俄罗斯特种部队和恐怖分子的交火中,趴在地上随时都可能被飞弹击中,枪林弹雨中的他用电话进行新闻播报,向全球发出了华人的声音。“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这句从最前线传来的略带颤抖的华语,让所有观众记住了卢宇光的名字。
8月8日,当俄罗斯边境的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开战时,我们又从电视中看到了身在战场前线的卢宇光。他坐在俄军的装甲车内从北奥塞梯一直深入到南奥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再到格鲁吉亚的军事重镇哥里,一路上他看到了士兵和难民无人埋葬的已腐烂的尸体,看到了被炮火轰炸成一片废墟的茨欣瓦利,看到了只剩下老弱妇孺的城市哥里。全球华人观众都通过这双黑眼睛的引领目击了这场战争留下的阴云。卢宇光在俄格两地共进行了长达15天的采访,从战争伊始到俄军出击,再到格俄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一直到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这十几天的报道中他一会儿钻入装甲车,一会儿深入防空洞,这一刻在俄罗斯,那一刻却已进入格鲁吉亚。虽有俄军的保护,然而战争是无情的,炮弹无时无刻不在威胁乃至摧毁着每一个人的肉体和心智,面对随时袭来的危险,卢宇光毅然深入战争腹地,通过凤凰卫视将新闻传播给每一个关心局势的华人观众。
就是这样一个身处险境的卢宇光,却一再告诉人们“我是职业记者,不是战地记者!”他说自己没有战地记者那么伟大,长期处在战争地区进行新闻收集和播报工作,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只不过自己从事的报道的范围属于战事多发区罢了,既然是记者,就要做这份工作,要做就要做好,深入险境是不可避免的。“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敬业。”这是卢宇光最常说的一句话,他说现在的有些记者为了省时间不去现场勘查,直接从网上查找资料,最后东拼西凑出一篇新闻稿,这种新闻拼盘一点价值也没有,有的甚至会误导受众。他说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深入到现场,只有身在现场做出的报道才有权威性,只有亲眼所见的东西才最真实,最具说服力。按他的话就是“我到那里了,我才能够说这里有什么,那里没有什么,比如,茨欣瓦利已经被炸成一片废墟,而哥里依然保存完好。我在现场,我所说的话就具有权威性。”
的确,卢宇光做到了。每次报道都到达现场,以目击者的身份告诉每一位观众他周围发生的一切,然而这么做也对卢宇光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他所处的采访区属于战争多发地带,从2002年上任到2008年,他经历了莫斯科人质危机、别斯兰人质事件、伊拉克中国人质事件、俄格大战,这些事件让卢宇光听惯了枪炮的交火声,也见惯了或已血肉横飞或已腐烂变黑的尸体。卢说,他的脾气最近越来越火爆,同事们都很理解他,戏称他是战后综合症。他说他现在的心理状态很不正常,面对惨烈的情景他也不会感到惊讶,甚至同事有一次受了伤他也只轻描淡写地安慰了两句。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让卢宇光很是烦恼,一个记者本应该发觉人性的东西,如果记者本人已经失去对人的感觉又将如何去发现,又如何去感动观众。况且卢宇光的“卢氏播报”总是时不时加入一些能让人落泪的真实故事,讲这些故事的人要拥有一颗容易被触动的心。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一边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承受住每天炮火的轰鸣,另一边要有刚中带柔的性情,去挖掘感人的故事,这本身就很矛盾,却偏偏要在一个人身上实现。卢宇光身兼这二者进行播报,既报出了独特的“卢氏播报”,但也让他的心理饱受煎熬。所以他总在说要好好调节一下他的心理状态,不能再“麻木不仁”了。
卢宇光还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要发出华人的声音。如今世界上有三大通讯社,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这三大通讯社长期独占着世界新闻的风口浪尖,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赶赴新闻现场,世界大多数的媒体都转载他们的新闻。但是在世界性的新闻报道上华人的声音尚显微弱,所以传播中华文化,争取华人媒体话语权,已成为华语媒体的重要责任。卢宇光在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和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独特的“卢氏播报”在全世界华人受众中展示了独特魅力。当面对重大事件时,他要和这些国际强势媒体竞争,这时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是必要的,抓住新闻眼,找出人性的东西,这就是华语媒体记者要具备的素质。卢宇光就是这样在他所热爱的“凤凰卫视”留下了自己的浓重色彩,实现着“向全球华人发出自己声音”的梦想。
说起卢宇光的家庭,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有一个贤惠的俄罗斯籍妻子,还有一对聪明可爱的儿女。他还对儿女的未来津津乐道,他想让两个孩子长大后都做记者,小儿子长得像母亲,有着俄罗斯人的相貌特征,卢宇光就想教儿子好好学中文,让他到中国做记者,而大女儿恰恰相反,长得随父亲像中国人,他想让女儿在俄罗斯做记者。正在笔者纳闷为什么要做如此有趣的对调时,卢宇光说出了一句严肃的话:“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新闻是无国界的,记者也是无国界的。”俨然一副看着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为记者的严父表情。只是不知这位期待着儿女长大的父亲是否也愿意他的儿女同他一样进行战地采访,去经受那些枪林弹雨。
另一件让卢宇光乐于称道的事就是他在莫斯科有一个小菜园,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妻子在菜地里忙活,给菜浇浇水、施施肥,顺便通过“休闲农业”健健身。卢宇光这个常常面临炮火和死亡的记者有着对恬适生活执著的追求和热爱。
卢宇光简历
卢宇光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做他简历的时候,他本人一再强调:一定要把他曾经“当过农民”这一点写上,原因可能是现在侨居莫斯科的他特别喜欢种菜吧。
卢宇光1983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外语系,参过军,退役后做记者。1994年赴俄罗斯求学,1997年获得莫斯科莱蒙诺索夫大学新闻研究生学位。一段时间里,他先后在俄罗斯公共电视台(OPT)和俄罗斯东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工作,现为凤凰卫视驻莫斯科首席记者。
卢宇光于2003年在莫斯科莱蒙诺索夫大学博士生毕业。2002年荣膺俄联邦外交部颁发的驻俄外国记者突出贡献奖。业余时间,这个当过农民的新闻记者最喜欢开着他的爱车,到他在莫斯科郊外的“达恰(别墅)”休闲,说白了就是种菜。这可以理解,因为据在俄罗斯生活的人介绍,莫斯科的菜蔬价格实在是太昂贵了,当然了,他也通过“休闲农业”顺便健健身。(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