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原籍福建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的印尼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李尚大逝世。4日,记者走访了由李尚大、李陆大昆仲捐建的安溪县湖头镇慈山学园,探访其生前倾力教育事业的点滴印迹。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安溪慈山农校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湖头农中。1991年,农中面临办学危机,安溪县方面找到李尚大,希望他能出资接办。当时,李尚大身边有的亲属和朋友都不太赞成,认为办农中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然而,李尚大欣然答应,他说:“农业是基础,安溪还有众多农业人口,要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如果农中办不好,我就不再办其他学校了。”
慈山农校是李尚大倾注颇多心血的一所学校。18年来,李尚大先后给这所学校捐输了800万元。“以前学校平屋片瓦,一下雨,道路就泥泞难行。”校长徐荣周说,现在的学校环境舒适,教学楼、先进教学设备一应俱全。此外,几年来,从学校升上大专院校的贫困学生有100多人得到李尚大的资助。
对于教育事业,李尚大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投入。即使2000年以后,李尚大行动较为不便,还是对学校教学情况极为关注,时常打电话给各学校负责人了解情况。而亲临学校,李尚大更是事无巨细,每每关心过问,有时夜里还到学校宿舍走走看看。
热心慈善公益事业
在兴办教育的同时,李尚大还热心于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为了改善家乡环境和文化生活,李尚大捐资兴修水利、造桥筑路、打井修渠、建造厕所,并且帮助镇里建立了闭路电视接收站,给镇文化站添置图书等。
有“地瓜稀饭吃就够了”
李尚大捐资上亿元创办、资助20多所大中小学,而自己却非常节俭。每次李尚大来学校,要求都很简单,有“地瓜稀饭吃就够了”。偶尔在安溪慈山学园筹建委员会吃饭,李尚大要求最好的菜莫过于稀饭和炖猪脚了。
李如吉是安溪慈山学园筹建委员会安溪方面经办人,也是李尚大的堂亲。他说,李尚大来安溪时每次都穿着同一套西装,老熟人开玩笑说他怎么买不起,他却回答说,东南亚天气比较热不怎么穿西服,回安溪一套西服就够穿好几年了。1993年教师宿舍楼没建成之前,李尚大就住在学校教室隔成的“宿舍”里。也因此,“有时候尚大先生回乡,就是一部旅行车,同行的儿女们为照顾他起居,就得打地铺!”(廖培煌 林劲峰)
相关内容
侨友追思:“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长者”
“李尚大先生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海外乡亲。”泉州市印尼归侨郭景仁说,他跟李尚大结识二十多年,本来还打算今年去印尼看望李老先生,没想到却突然接到李老先生去世的噩耗,“没能及时见到李老先生最后一面,这将是我终生的遗憾!”
热心公益捐资超亿
除了与其弟李陆大在家乡捐建慈山学园,他还捐助黎明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他捐建的教学楼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总以他老师的名字命名。”郭景仁说,李尚大先后在黎明大学兴建了以小学老师吴龙江、中学老师陈后潮等人命名的“吴龙江大楼”、“陈后潮大楼”等,其尊师重教的精神令人钦佩。
“李老先生还是我市捐资公益事业超亿元的海外乡亲之一。”郭景仁介绍道,李老先生不仅本人全身心投入家乡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还教育子女不忘报效家乡。他经常把家人带回家乡,教育他们坚持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办下去,并争取越办越好。
富有爱心力助侨胞
“李老先生不仅热心办学,而且是一位富有爱心的长者。”郭景仁说。
据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大批身处印尼的侨胞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加入印尼国籍,因此他们的子女就学、就业就成了问题。李尚大挺身而出,联系印尼侨胞有志之士,四处求援,多方交涉,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让这些侨胞获得印尼国籍,从而解决了其子女的就学和就业问题。(施海燕)
相关资料
李尚大生平
李尚大,又名李霄然,印尼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和侨领的,1920年出生于安溪县湖头。
大学毕业后,27岁的李尚大于1947年出任安溪蓝溪中学校长,后在厦门与人合资经营“太平进出口行”。1948年9月往香港,在香港度过一段艰苦生活。1952年,32岁的李尚大前往印尼经商。上世纪60年代末,精明能干的李尚大将积累的资金投入木材业,后来,还兼营钢铁厂、房地产、棕桐油等行业。
李尚大是泉州市捐资公益事业超亿元的海外乡亲之一。2004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为倾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李尚大立碑。4月,省人民政府又授予李尚大“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