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消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常景超出生于中国东北,从获得奖学金在新加坡求学到毕业后工作,前后7年。环境和生活的转变,启动他内心的感受。他的作品完全是“异乡人”一连串思乡之情,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在寻找表达的出口。
看到绘画作品,有时我们会问,绘画只有绘画好吗?或绘画应该容纳更多的内涵和内容。也许,这两者间没有矛盾和冲突,结合得好,反而是一种增值。对此,受访的常景超就说:“有内涵的东西会走得更远,因为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支持。”
以艺术奋起表现
常景超的作品就很有内涵,而且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悲剧”性思考和演绎的内涵。重要的是,他的悲剧情怀是有根有据的,并非向壁虚构。
他说:“当年我是在父母之命下出国读书,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不同的生活和价值观底下,我常常感到非常的悲观。我喜欢尼采的悲剧,因为那刚好能切合我的心情。重要的是,我内心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也只有一个人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才有机会更深的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也常问:“我是谁?生命有什么价值吗?是谁在规范我们?谁又在影响我们的欲望和仇恨?最糟的情况是:发觉到我们得到的回应充满各种矛盾。我们所谓的趣味是非常的沉闷无聊。很多人对生活周围的一切也已经麻木不仁,对我来说,艺术的创作就是要保持不断的痛苦,从而为痛苦找到发泄的出口。”
沉闷无聊并没有把他击倒。最终,他以艺术奋起表现。在短短的同一时间中,选择在画廊和滨海艺术中心的马来之窗展出两项不同概念的作品:画廊展出的是《我们全是无名小孩》;滨海艺术中心的是《小世界》。两者的最大不同是:一是绘画作品;一是动画和雕塑,后者作品共30件,二维的动画是百张卡通绘图。
对比关系的成立
同样是内心的夫子自道,他在画廊的作品,是一个主题下的画面呈现,问及最初的创作本意,他回答说:“画是表现内心挣扎和心灵痛苦。我现在觉得,状态是在单纯和复杂的阶段,我在两者间徘徊,实际是;我非常想念过去的单纯,可又无法回去,只好变成心绪的徘徊,也就是游移无根。”
怎样表现这样的抽象想法?也是功夫所在。
这位在拉萨尔艺术学院学过珠宝设计、版画,最后以纯美术毕业的青年画家说:“我把自己的感受、感觉分成内外两部分:内在的是以黑色线条和黑色形状来表现,外在的是以彩色处理。只是,外在往往使内在扭曲和变形。”两者没有善恶好坏之分,甚至形状也被画成是如变形虫或外太空怪物。细心的观赏者会发现,伸长缩短的黑红两种形象戴着面具,常景超说:“心理学家的看法,凡是内心的私密,一定会戴上面具。”
两者对比关系的成立,也可以从一幅作品《共生》看出来。那是一个代表外在的红色“物体”到了一个设于中央的舞台上,可是,那些内在的黑色“物体”并没有顽强抵抗,把它们全部赶出去,它们睁着大眼看着对方,是一种好奇。通常两方面都在欣赏着对方。
常景超的画,是以胶彩、油性笔和粉彩完成,背景都是白色。他说:“也许自己学过版画,版画的干净和整齐是艺术上的追求,此外,白色的空间在和白色的墙面结合时,可以无限扩大,从而克服了画作过小的问题。”至于为什么只有12幅,不是更少或更多,原因竟然是:“画完12幅,觉得要表达的都已表达完尽,也就马上停笔。”(吴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