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三十一日在由法国传统华人社团发起的“中法经济论坛”上向华商呼吁: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获取新的发展机遇。他认为,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背景下,法国华商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是观念陈旧。 中新社发 吴卫中 摄

法国温州商会等传统华人社团三十一日在巴黎举办“中法经济论坛”,邀请中法经济学家、企业家与法律界人士等研讨,为法国华商的可持续发展把脉。 中新社发 吴卫中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中国侨网消息: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次贷危机打碎了华尔街金融至上的名言,脆弱的债务链条将危机层层扩大传递出去,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在不同层面感受着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危机的浪潮在涤荡冲击原有的机制、思维、经济实体的同时,也在催生着新的体制,思维和企业。伴随着危机,在法华商中一股新的思想也随之而生,这一次他们不再甘愿做被动的适应者,而是主动寻求突破。10月31日,由法国温州商会举办的《2008巴黎中法经济论坛》的成功召开,让我们看到了在法华商思变革新的先兆。
论坛是个新形式
法国温州商会是由原来的青年企业家协会发展演变而来的,自去年底更名为温州商会以来在侨界一直很低调。作为侨界的普通一员,人们很难想象他们去承办一届汇聚中法一流专家学者的经济论坛。因为这由政府或者学术机构举办才更有资格、实力和名正言顺。但是这一次,法国温州商会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一个以经商为生的侨团真的下决心要办一届在旅法侨界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论坛。
“办论坛最初的想法是想把侨团的活动变得更有新意,更加务实。”法国温州商会刘若进会长说其实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和期待。他自己更是坦言,由于从来没有参加过论坛,他对论坛的认识也很狭隘。但是随着筹备过程的深入,他对论坛性质的认识开始慢慢改变,他开始希望论坛能够成为点燃侨界活力的一把火焰,能够通过论坛请来的专家学者为在法华商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让所有参加论坛的人都能满载而归,“不要让这么多人白白浪费几个小时坐在那里”。
点子得到积极响应
就像前面说过的一样,由一个商会来承办一届中法经济论坛,不仅很多外人就连温州商会内部的一些成员也并不理解。“大家认为论坛离我们太远了,对在法华商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份舆论上的压力是大家在举办论坛过程中遇到的第一关。7月末就产生了办论坛念头的刘若进及商会成员,虽然当时没有放弃这一想法,但在何时举办上有些举棋不定。这段期间,他因为生意上的事情也回到了国内。受此影响,温州商会的秘书一度停下了手头的筹办工作,等待会长进一步更明确的指示。这一停就到了9月份。具体哪一天,大家都记不清楚了,商会的工作人员只记得会长刘若进突然从国内打来电话,说论坛日期定在10月31日,所有人员马上着手工作,联系嘉宾、预订场地等等。
原来,在8月份回国的这段期间,刘若进听说中国驻法国前任大使吴建民先生到上海开一个会,得知这一消息后,刘若进马上订了机票从广州飞往上海。因为之前在吴建民任驻法国大使期间,刘若进与吴先生有过接触,刘若进希望就举办论坛这件事上听听吴建民先生的意见。这次上海会面成为决定本次论坛命运的转折点,吴建民先生对法国温州商会举办论坛的想法非常支持,除了表示自己将亲临论坛以外,还推荐了一名演讲嘉宾:长江商学院的院长项兵,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教授。吴建民先生的态度一下子坚定了刘若进的决心,于是,一个举办日期本来不断推后的论坛突然提到了10月31日,所有的工作都要开始加速了。
最难的是请演讲嘉宾
论坛组委会把目标定在最一流的专家学者。“不仅要有名气,还要符合法国听众特别是在法华商的需要”,刘若进强调后一点非常重要。浙江大学经济学副院长史晋川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浙江省经济协会会长,史教授长期关注浙商发展,不仅在理论上颇有建树,更重要的是非常了解浙商。于是通过各种渠道的联系,史晋川教授同意加盟本次论坛。有了两名专家学者,论坛理论上的厚度有了,但是还缺少一位实业家。这个企业家“既要有实力,又要有名气,还要有理论水平,最好还能和浙商有交集。”说起来简单,找起来并不容易。这名演讲嘉宾在论坛即将召开的前几天才最终敲定下来。
最初的人选是有“中国鞋王”之称的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他对本次论坛也非常感兴趣,本来定好了要来,但后来因为时间上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了这次法国之行。接着,法国温州商会又马不停蹄地相继联系了其他四位国内知名企业家,但他们都由于不同的原因而无法成行。功夫不负苦心人,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忽然传来一个好消息,风险投资专家赛伯乐公司董事长朱敏在论坛举办这段时间恰好在欧洲考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论坛组委会工作人员马上与朱敏的助手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反复的沟通联系,终于在论坛开幕前四天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答复。后来的事实证明,朱敏的加盟成为本届论坛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个性魅力甚至在华商中掀起一股朱敏热。
最怕的是嘉宾失望而归
剧本有了,演员定了,观众来了,戏马上就要开演了。大家心里仍然担心。如果说他之前担心演出能否顺利进行的话,那么现在开始担心演出后的效果。演员会不会失望,观众会不会退票,“很害怕嘉宾带着失望回去”,刘若进会长说,这些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带着满腔热情从四面八方飞到巴黎,如果这次巴黎之行对他们没有任何收获的话,他会很内疚。然而,最终嘉宾们给了刘会长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把刘若进会长之前的那份担心化解的无影无踪。
收获与代价
当我们谈论本届论坛收获的时候,这里面有很多的实体。既有嘉宾,又有听众,既有温州商会,又有其它协办单位和侨团。先说嘉宾,吴建民前大使故地重游,提携新老朋友,仍然在中法交往中发挥着光与热;项兵院长高屋建瓴,在灌输“以全球对全球”战略思维的同时,也在宣传着长江商学院的“取势、明道、优术”,听说有了在巴黎建立长江分院的想法;史晋川教授走访了巴黎北郊华商的批发城,听取了新一代华商的发展理念,为自己对海外浙商的研究又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朱敏更是在巴黎考察了很多项目,认识了很多有意投资合作的朋友,法国将成为他在欧洲投资发展的第三站。
说到听众,与会的冯炜在会上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论坛会议上,一般上半场能有百分之七十的观众,下半场能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就很不错了。”可是在当天,我们看到论坛下面的观众席从始至终一直是满的,甚至不少人是站着听完的。因为论坛原来只安排了250个座位,后来又临时增加了几十个,最后统计大概有3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从事文化行业的华商朱人来很少参加侨团活动,这次他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了本次论坛,表示说:“这次活动非常务实,很新颖、很有开放性,自己收获很大。”
本届论坛的协办单位科技协会的陈勇因出差日本没能参加上论坛,他说当天科技协会有9名成员出席了论坛,“大家反映都非常好,很受启发”。
商务部马社公参在论坛的开幕词上说道,“此次论坛的召开标志着在法华人企业家的崛起。”
领事部主任许建工参赞在当天论坛结束后说这次论坛非常成功,甚至“超出事先的想象”。“这次论坛是一个标志,标志着旅法华人发展已经走出创业阶段,正在走向成熟。”
举办这么大一次经济论坛当然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当被问到举办这次论坛的费用有多大的时候,刘若进会长笑着说,和本届论坛的收获相比,代价微不足道。
论坛把会员团结在一起
收获最大的当然是法国温州商会和刘若进会长。引进论坛一举打破了以往侨团活动的常规模式,开侨团之先河,为今后侨团活动树立了新的方向。这是其一。其二,为了论坛的成功举办,温州商会全都行动起来,不停地开会布置任务,然后执行,在论坛召开前的一个星期,很多副会长都是熬到下半夜才回家,第二天又早早就来了。论坛把协会的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大家体会到了为了一个理想而共同奋斗的价值。其三,通过这次论坛,温州商会与这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建立起联系,朱敏甚至成为法国温州商会的高级顾问。刘若进会长说论坛召开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让论坛的效应延续下去,把商机挖掘出来。他本人已经和朱敏约好,这个月底去朱敏在国内的大本营杭州,考察他的3D中心和技术团队。
不必再一一列举,因为论坛其实是思维的对话,是智慧的碰撞,是观念的更新,而思想的影响是无法衡量的,只要看看论坛现场观众们凝视前方认真倾听思考的样子,你就会感受到这次论坛所带来的新变化。
变革
我们总是忽视自身的变化,而它却又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到来。次贷风暴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但危机激活了华商的思维,于是从未有过的论坛在侨界举行,从未有过的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企业家与在法华商推心置腹,平等对话交流的场面在这里发生。有了这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的改变之后,我们怎能不预期着这一切正在孕育一场即将到来的华商经营发展方式的变革。(王志峰)
进入相关专题: 金融海啸冲击华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