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欧浪网援引葡萄牙媒体报道,目前在葡萄牙境内已有约五千家华人零售店。或许此统计数字暗含水分,但华人零售店在葡萄牙确实已经“店多为患”,如此大量的华人零售店自然对语言能力好、工作态度认真的高素质员工有着巨大的需求。早期,华人零售店百分百雇佣中国工人,但随着店面越开越多,上述高素质员工却没有相应地增多。为了解决用工问题,很多华商向洋工人敞开了就业之门。然而,大门打开后,问题同时随之而来。
王先生在去年春季聘请了一名巴西籍女员工,该女工刚开始工作时还可以,但时间一长,迟到早退、请假现象屡有发生,一个月做下来,休息日比工作日还多。王先生开始还好言规劝,但该女工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几个月之后,忍无可忍的王先生辞退了该女工。转眼到了秋季,王先生店铺附近又开了一家中国店,该女工不知何时又在这家新开的中国店里上班,王先生原来平静的生活便被打破了。
圣诞节前夕,王先生收到了几封律师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上述已经被辞退的巴西女工人委托律师写的。在信中,该女工指责王先生在聘用她期间,没有依据《劳工法》与她签订工作合同,没有为她缴纳社会保险,在解雇她的时候也并未支付赔偿金,为此,她要求王先生赔偿她的经济损失。
接到律师信后,王先生未敢怠慢,马上联系自己相熟的律师咨询。律师了解事情的经过之后,对王先生说:
王先生在聘用、解雇该女工的过程中确实违反了《劳动法》,如果双方对簿公堂,王先生凶多吉少,为此,建议王先生对该女工进行合理赔偿。
王先生思考过后,同意律师的建议,但他也提出了附加条件,那就是在支付了赔偿金后,该女工必须放弃向有关部门举报和向法院起诉的权利。双方律师协商时,王先生的律师向对方律师转告了该附加条件。对方接受王先生提出的赔偿金额,但拒绝同意该附加条件。双方协商未果。
事后,该女工经常去王先生店里要钱,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严重影响了王先生的生意。王先生和律师磋商多次也找不到解困之策。
随着华人零售店在葡萄牙越开越多,在某些偏远地区,语言能力好的巴西、东欧工人由于工资低、自己负责食宿等优点,受到众多请不到中国工人的华商们的青睐。雇用洋工人的华商们,在管理工资待遇方面将他们和中国工人“一视同仁”,某些老板给洋工人的福利待遇甚至比中国工人还差一等。这种用工方式的后果,是洋工人的流动性增大。很多洋工人由于种种原因,对华商的用工方式敢怒不敢言,但华人整体形象却因这些华商的作为而受到影响。洋工人离职之后返回工作场所捣乱,在顾客中恶言中伤华商,甚至发誓再也不为中国人打工的现象越来越多。
王先生和巴西女工之间的劳资纠纷,只是最近的个案之一。该女工采取的维权行动对某些没有依法雇佣洋工人的华商来说是戳到了“软肋”。面对类似的行为,涉案华商可说是束手无策。
葡萄牙整体经济低迷已持续数年,不期而至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大环境的恶劣,造成华商经营艰难,为了生存,华商们不得不在压缩成本方面下“功夫”,但是这种“功夫”千万要遵守法律,否则后果难以下咽。
葡萄牙华人之间的用工市场很封闭,劳资关系与葡萄牙法律有很多的抵触,但双方一直以来相安无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表面上是同胞情面前互相体谅,认为中国人在国外挣钱不容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实质上葡萄牙的华人工人由于语言能力和自身素质等各种原因,只能将就业范围限定在华商企业内。为了生存,只好默默忍受华人社会多年来形成的在用工方面的“潜规则”。
但随着封闭的华人就业市场向其他外来移民敞开大门,这些洋工人并不认可那些违法的“潜规则”。有些语言好、经验足的洋工人的就业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华商企业,换句话说是他们可以选择、有退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会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维权行动特别是通过法律途径的维权行动使某些用老办法、老思维、“潜规则”来雇佣洋工人的华商措手不及。
王先生和巴西女工人之间的劳资纠纷,对前者来说是坏事,但对旅葡华商来说却是好事。它提醒华商们在用工时,我们还存在漏洞,而堵住漏洞的办法就是在聘用工人时(不光是洋工人,更包括华人工人)给工人应有的福利待遇和尊重,这样才能促使华商企业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减少劳资纠纷。华商老板们在依法保障工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是在依法保护自己免于陷入劳资关系的法律纠纷中。(记者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