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据西班牙欧浪网报道,经济危机的发生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西班牙的华商们也开始由最初的焦虑、抱怨转为务实的面对,进而思考更为长远的出路。传统中餐馆也终于在这个已经过半的“旅游旺季”中,打破了残存的一点希望。“传统中餐馆”指的是做“老外”客人为主的点餐形式中餐馆,区别于大型自助餐餐馆、WOK餐馆。因为后者正有星火燎原之势,被很多人视为中餐发展的新方向。那么传统中餐是坚守,还是放弃?
事物总是两面的,理论家们站在更高处眺望说,经过这样的危机,资源将重新组合,结构将合理调整,于是危机结束时,中餐业的全新气象将会显现。这样说来,这场危机倒是正好将传统中餐淘汰。
《锵锵三人行》的主持梁文道在其博客里发表了一番关于海外中菜的见解。文中提到当年面对列国叩关的中国精英分成两派,一派主张维新西化,另一派则回归传统,如今对于中餐危机,你也可以有这样相似的判断。我属于后者。
在西班牙的传统中餐为人所诟病,有这么几点。
一、菜式一成不变。有人说,不同的中餐馆拿出来的菜单本都是不同的,有长的有方的、有大的有小的,但一翻开来却是无一例外的春卷色拉,玉米鸡汤酸辣汤。而且从带儿子来吃到带孙子来吃,发现还是那几个菜。但人们对日本餐的印象是什么?寿司,生鱼。泰国餐呢?咖喱。印度餐呢?辣椒。麦当劳肯德基不也是在汉堡上翻来覆去吗?所以单一不是问题,只要深入人心,合人胃口,就做那几样菜又如何!
二、口味不地道。一些去过中国旅游回来的老外都会说,你们自己吃的和餐馆里卖的不一样。可当你真正把猪蹄、鸭舌、海蜇头端给他们的时候,恐怕他们要皱紧眉头了。中国的肯德基有卖“芙蓉鲜蔬汤”,在西班牙却从未见到。外来菜和本土习惯相结合是必然的,原汁原味的前提是客人喜欢。
三、低价竞争。确实,餐馆之间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客观存在,但中餐除工人成本低之外,材料费用也是极为低廉,配菜也无非是胡萝卜洋葱一类的便宜货,这就使低价成为可能。而且中餐目前的价位也不算亏本倾销,只是将利润空间压缩而已。
四、至于数量过多则是相对而言的。西班牙人的酒吧不也是密密麻麻吗,各有各的客源才开的嘛。从中餐整体角度来说,遍地开花也是一种宣传攻势。要是真的太密了,就优胜劣汰,让市场来调节吧。
以上这几点看来都不足以成为传统中餐走向没落的标志。看似百病缠身的传统中餐,并未到无药可医的地步。就以它与新兴的WOK餐馆相比,还是可以看出其独特的发展空间的。
首先是餐饮文化特色。人们去餐馆不单单是为了吃个饱,更是在吃的过程中享受一种气氛。WOK餐馆盈利,靠的是庞大的客流量。于是餐期时,客人不断起身取菜,服务生来回穿梭,那种气氛像是单位食堂,而非高级酒店。传统中餐则不必贪多,餐厅不大却也不见人来人往,可以营造出舒适典雅的就餐气氛。现在看来很土的雕龙画凤、听来可笑的“香港楼”、“北京楼”,向我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早期的中餐馆用这些独特的中国元素来吸引外国人。当时代发展,我们摒弃这些旧元素之后,又引进了哪些新元素呢?WOK餐馆用黑白色调的招牌,木格结构的装饰让人耳目一新,传统中餐馆在舍弃楼台亭宇之后就只能装个不锈钢玻璃门了吗?书法、国画,对联、剪纸……那些有着浓郁中国气息的装饰,只要坐在其中,无论吃什么,人们都会觉得他们在吃中国菜。
其次是服务,传统中餐在服务方面是WOK餐馆所比不上的。WOK餐馆的服务生只需带座、点酒水、收盘子,快餐模式省却了点菜环节,也省了不少与客人的交流。于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他们自然不会聘请很多西语好的员工。而传统中餐则可以将这一块做细,给客人以更贴心的服务。服务生不是被动服务的“下人”,而是客人进餐的管理者:开菜单时,可以细心关照,帮客人合理安排菜式份量,有时虽然这一顿少赚了一点,但换来客人的信任和感激,比什么都珍贵;上菜时,服务生只需和厨房有简单的沟通,便可以让客人自己决定进餐的快慢,客人能安心享用美食自然喜欢再来;收盘时,大方得体的征求客人意见,无疑能让他们感受到被人尊重的满足。
再有就是价格。在WOK餐馆可以无限量的吃到许多海鲜肉类,从价格上说是绝对合算的。但西班牙人在日常开支上还是挺抠的,就算十欧元可以吃龙虾,他们也会选择三欧元吃炒饭,省下七欧元周末去迪吧。传统中餐馆的价格介于面包店和WOK餐馆之间,对于普通打工族是非常实惠的。
最后是心态。有很多人经营中餐却看不起中餐,只是觉得中餐赚钱较稳而暂时屈就,一有钱就转投别的行业。所以他们关注利润,却没有对中餐的责任感。很多老板即使脱离了繁重的体力活,可以和客人随意交谈,他们的热情也只是写在脸上,而没有落进心里。传统中餐馆大部分是家庭式管理的小企业,不必那么机械、呆板,给客人快乐时,也让自己快乐!
传统中餐在西班牙的发展史不过短短几十年,远未到非改、非关不可的地步,业者应认清行业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从而逆流而上,撑起曾经的辉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