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去年9月曝出的多个品牌的中国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事件,使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大受影响。加上海外媒体不切实际地渲染中国食品存在的问题,导致海外消费者对中国食品产生不信任和排斥心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问题的解决,中国的许多食品又开始恢复出口,对海外消费者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008年1月,日本千叶县居民在食用了中国河北省一家食品厂出口日本的饺子后发生中毒。尽管这是一起偶然的“刑事案件”,但还是使中国食品在日本的销售受到很大影响。之后中日两国政府就此多次进行了磋商,中方也采取多种措施,以恢复日本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信心。经过不断努力,中国加工食品在日本的销售情况正在好转,市场份额慢慢恢复。加藤明代是名普通的日本家庭妇女,她对记者说,她经常购买中国食品,对中国食品已经没有顾虑了。他说:“我购物时从来就不考虑这是中国货,那是什么货,包括食品。超市里中国食品很多,只要对自己合适的就买,从不考虑产地。曾经有一段时间,对买中国货有点顾虑,但现在这种顾虑已经没有了。”
加藤告诉记者,在“毒饺子”事件发生后,中国对出口食品进一步加强了检查,日本方面对食品进口也加强了监管,可以说现在日本市场上的中国食品是很安全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国的东西不好。而反过来说,日本的东西也并不是100%安全的,有时候也有一些质量不好的,或带有异味的东西。
去年9月,中国多个品牌的奶粉被曝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后,中国食品对新加坡的出口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随着中国企业的整改,加上当地华人对中国食品的偏爱,现在中国食品在新加坡又恢复了竞争力。记者在新加坡一家超市门口随机采访了一名购物者郑欣荣。他说,当初他也曾经对中国食品产生很大疑虑,但是现在他已对中国食品恢复了信心。他说:“我不会特地挑其它国家同样类型的食品,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我还是为会依我平常消费的价格、好不好吃来选购。一些食品,它就是中国的食品,比如说‘金华火腿’,别的国家就没有了,我还是会放心地吃吧。”
郑欣荣告诉记者,中国上海产的“大白兔奶糖”是新加坡华人逢年过节必买的食品。今年的中国传统春节时,这种奶糖因被曝三聚氰胺含量超标而在新加坡的各大超市下架,不过现在又能看见“大白兔”的身影了。他说:“‘大白兔奶糖’在新加坡是一个超级老字号的,尤其是逢年过节一定要吃的糖果。今年农历新年的时候,‘大白兔奶糖’也是受影响的奶制品之一,所以被令下架,所以就没有在今年新年的时候出现。现在它已经上架了。”
“问题奶粉”事件也使中国食品在泰国受到一些质疑,但泰国华裔、50多岁的班亚先生认为,随着中国从6月1日起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相信泰国的消费者会渐渐恢复对中国食品的信任。他说:“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到了最近,听说中国已经颁布了法律,要对各种食品的生产加大管理的力度。我本人对中国食品本来就没有顾虑了,我相信泰国的所有消费者,会对中国的食品又恢复像以前那样的信任。”
更引人关注的是,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中国食品正在逐渐打入更多国家的市场,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随着两国人员交往的增多,巴基斯坦人也逐渐开始接受来自中国的食品。在首都伊斯兰堡一家超市内,店员伊凡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店里的中国食品卖得不错。他说:“我们卖一些中国的食品,我们有面条、调料、(罐装)鱼,像这样的很多东西,还有香料,它们都是好东西。这些中国食品卖得很好,在巴基斯坦人中间也很受欢迎。”(张国清、胡星、陆永江、张娟、贺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