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名学员个个月收入超过8000元
看似普通的学子,但他们的月收入达上万。只要有空,学生老板就一起交流生意场上的事。
这是高校学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月收入都高于8000元。可以这样说,这个群体的学生个个都是老板。12月5日,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成立,招收了首批30名老板学员。一名学员一首歌。记者走进这个“老板班”,倾听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求学和创业历程。
淘宝店主杨甫刚:
吃苦耐劳是成功砝码
创业素描:最初从送纯净水开始,曾到东阳销售过“梦娜”袜子,也捡过废弃的易拉罐等废品。那时同学都用鄙视的眼光看着他。有一次,学校的门卫不解地问他:“这也是大学生做的事吗?”但他认为,至少自己能养活自己。
小小的个子,看上去有些腼腆。记者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的这名大三学生已经是月收入超过三万元的老板了。在义乌工商学院国际贸易系2006物流三班就读的杨甫刚现在成了校园名人,学习之余,21岁的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网店,目前信誉度达到两颗皇冠。
杨甫刚大二时就有意开网店了,但做生意需要流动资金,为此他曾向父母要钱。然而,他的父母却说:“让你到学校是读书的,不是做生意的。”结果,一分钱也没给他。但这没有打消杨甫刚的创业激情,他从送纯净水、贩卖袜子、捡废品开始,为自己一点点积累原始资金。
去年5月1日,杨甫刚的网店开张了。他先在市场上选了50多款小商品,拍了照片,上传到自己在淘宝网注册的网店。开张的第二天晚上,杨甫刚发现已有一名上海客户下了订单。客户选购的只是一款小饰品,如果发货,除掉运费,他只能赚0.5元。
但杨甫刚没有放弃,为赚0.5元,跑到市场商户那里取饰品,再送到快递公司去;为赚0.5元,他舍不得坐公交车,而是步行送货,因坐公交车要花去1.5元,那这趟生意就亏本了;为赚这0.5元,口渴时他连纯净水也舍不得买。
“很多人会放弃这样的订单,但创业靠的就是这一角钱一元钱的积累。钱虽少,但创业之初就得从这种小事做起,从而为自己获得原始积累。”杨甫刚说,“也许太渴望成功,所以我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客户无论大小,服务和信誉都不能打折。”
就这样,杨甫刚的网店生意渐渐火了。从饰品到充气沙发,从瑜伽垫再到化妆品,杨甫刚的网店改了几次主营商品的方向,最终选择网络销售排行第一的化妆品。
创业感悟:每个人在创业起步阶段都很艰难。创业成功靠什么?靠毅力、靠坚持。金钱重要吗?当然重要。但作为一名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在创业中学得本事,学会如何与客户建立关系,为进一步做大事业打下基础。
婚庆主持俞鲁杭:
追求特色是经营之道
创业素描:大一时,在学校的“跳蚤市场”练过摊,后又学过插花。暑假里,为了赚取每月1000元的工资,他上工地与民工同吃同睡。一个月下来,人被晒得乌黑。尽管辛苦,可一个暑假2000元的收入让他兴奋不已。
俞鲁杭来自仙居,是土木系三年级的学生。大一下半学期,他开始试水婚庆市场,给新人主持结婚仪式。第一次,他在信联酒店主持婚礼,但酒店经理一看是个毛头孩子,想拒绝。俞鲁杭恳请酒店经理给他一个机会:“这场婚礼就先让我做,如果不满意,可以不给钱。”
就这样,他的第一宗生意接下来了。说实在的,因为从未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当时心里也没底,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话放出去了,也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因为准备充分,那一晚,他的主持相当精彩。酒店经理也很高兴,还给了他200元红包。
如今,俞鲁杭的婚庆生意已做得相当顺手,但他并不满足,而是千方百计拓宽市场:一是策划特色主题,接人家做不了的婚庆生意。他已先后主持过俄罗斯客商、朝鲜族客商的婚礼,而这些婚礼都是按当地风俗举行的。二是拓宽经营范围。除了在义乌,周末他甚至跑到龙游做主持,开发婚庆市场。
名气出去了,回头客就多。现在许多生意都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的。今年以来,他每月可策划主持15场婚礼,忙的时候一天可接两宗单子,每场婚礼收入约千元。单子一直排到了明年2月15日。
创业感悟:创业改变命运,创业提升品质,创业带来财富。老板、经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创业实践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很能锻炼人。因此,在校期间要充分积累创业知识,做到边实践边补充学习。同时,创业又要敢于创新,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特色,这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业务主管周振辉:
发现商机就要果断下手
创业素描:在街上向行人发过资料,到市场为客户印过名片。国务院出台限塑令后,他马上嗅到了商机。当同学们纷纷开起网店而为货源发愁时,他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商机,与班上的几位同学一起设立货物配送中心,成为学生网店的供应商。
周振辉,义乌工商学院大二学生,遂昌人。“大一刚进校我便受到校园创业氛围的影响,尝试着做业务。记得我的第一桶金是大一参加义博会时掘得的,当时我招募了几个学生员工为厂家分发资料,提成获得了200元。”周振辉说。
义博会后,他联系好一家广告公司,然后到市场各摊位询问有无印名片需要。他说,这活有时很伤自尊,但与人沟通的能力就这样培养起来了。到大一下半学期,也就是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商机,就到市场上找环保袋生产厂家。由于厂家一般要求先付款再发货,他因没资金受阻。后来苍南县某日用品有限公司同情他创业艰难,愿意让他先提货后汇款。
目前他已成了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销售了12万只环保袋。“当然,在做的过程中也是吃一堑长一智,记得第一笔环保袋生意是与东阳某连锁超市签订的,忙前忙后下来倒亏了400元,原因是在商谈价格时忘了开发票需交税费。”周振辉说,后来销路慢慢打开,我市某单位一次性就向他们购买了2万只环保袋。上海一家日资企业、山东一食品有限公司也都与他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暑期,他跑上海,跑杭州,既要催货款,又要谈生意,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开学了不能老出差,有了一定资金积累的他看到很多同学开网店但苦于到市场拿货困难,于是有了搭建供货平台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就向学校申请了两间教室作为供货点。周振辉组建了六人的团队,两人负责跑市场,一人负责做账,一人负责收现金,两人配货,主要提供化妆品、饰品。另外,他还看好竹炭产品,已与一厂家签订了代理合同,目前每天的销售额在5000元以上。
创业感悟:发现商机很重要,这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找货源、供货物的过程,非常长知识、增经验。每一次进货,都是商务谈判的一种实践;商品推介与描述,是市场营销学的实践;进出账,是基本财务管理的实践;发货与售后服务,是人际交往与客户管理的实践。(龚献明、黄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