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徒工到公司老板,从身价百万到身无分文……李亚会的创业经历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他感慨地说:“当你选择对的时候,走下去就比较顺畅;当你选择错了,就会损失很多。”
1997年,中专毕业的李亚会来到北京,在一个小厂当电焊工学徒,三年后勤奋好学的他成为了车间主任。不愿光给别人打工的他开始琢磨自己创业了。
2006年,27岁的李亚会拥有了一家塑钢窗加工厂以及一家广告公司,成为很多同龄人眼中羡慕的对象。然而一次错误的选择,让李亚会不仅倾其所有,还欠了一身的债。
2006年,正是国内房地产日渐火热的一年。李亚会瞅准时机,和一名开发商去天津做塑钢窗生意。“当时我算了一下,做下来有几百万元的生意。”他说。而现实并非所希望的那样。“在工程结束一周后,老板并没有按合约付钱,再打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自己垫付的资金再加上一百多名员工的工资让李亚会发愁了。“那时候法院的传票都有十几张。”李亚会说,“天津有个天塔,有一天我从早上九点待到下午五点,一想到我什么都没有了,就有一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
2006年10月1日,在将自己身上仅有的5000元支付给员工后,李亚会彻底地身无分文。“第二天就是中秋节,我连续两天没吃东西,把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卖了,手机办理停机,去通州一个物业公司打工。”
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论在什么事情的选择上,李亚会都会权衡再三才作决定。
奥运会前夕,李亚会瞄准了礼品市场,开办了“天下有礼”公司,开始在礼品市场大展拳脚。这一次的转行,使李亚会坚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
在李亚会位于青年路口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公司销售的部分礼品,导航仪、MP3、数码相框、笔记本……据李亚会介绍说,公司在开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销售制作了上万件礼品,与数百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
李亚会说:“国内有很多礼品公司,但想做大做好的并不多。我们的定位是中高端的专业性礼品服务提供商。不仅为客户提供礼品,还保证礼品的售后服务。而这一点在同行中是不多见的。”
他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很多事情希望做到尽善尽美,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没有休息过一天。
然而不管多忙,只要有时间,李亚会就会想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他说,家乡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自己今年首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关系,帮助家乡的蔬菜出口,为家乡做点事情。
而其实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李亚会自己的难题还没有解决。他透露,公司现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且多数是为客户垫付资金,导致公司流动资金不足。有时候接到大的订单,却苦于没有资金,只好放弃。不过,经历了一无所有之后,李亚会乐观了许多,“一般都是我在安慰员工,说‘没关系,你看咱们有单子,怕什么?”
没有高学历,没有任何背景,从一天挣8元钱到创办自己的公司,从初来北京时感到自卑到在北京站稳脚跟,李亚会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小伙子经历了很多,也选择了很多。
而今,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他,不仅将礼品市场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35岁时将公司发展到流动资金千万元,达到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