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投资者眼中,大盘创出新高,既带来期盼中的喜悦,也产生不安的焦躁。毕竟,市场已经连续走强了数月,部分投资已经翻本,甚至有了可观的利润。如何保住成果,如何不在未来行情中掉队,现在很多股民可能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记者采访了数家证券营业部的咨询人员,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把握未来市场的一些要点,可能有助于投资者梳理自己的下一步投资规划。
权重股潜藏机会
根据2008年的年报信息,中国石油、工行、建行、中行、中国石化等位列沪市2008年前十大盈利公司,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占全部沪市公司的69%。上证50板块的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全部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66%和88%,上述情况说明沪市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较集中,充分体现了大盘蓝筹股中流砥柱的地位。另外,考虑到众多中小市值股票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多数股价都已出现轮番上涨。因此,考虑配置相当比例的大盘股,显然要比追涨小盘股更有避险、保本的优势。
指数投资有优势
还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2009年前四个月,各类型基金业绩排名中,指数型基金成为基金市场中领跑品种。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标准指数基金以平均40.63%的涨幅拔得头筹。具体而言,19只指数型开放式基金中,有11只基金净值收益增长了40%以上。这也从侧面表明:如果借助大盘的稳健表现,投资指数收益并不一定差于个股。从进入四月的指数运行特征看,大盘虽然经历了数次的宽幅振荡走势,但指数最终仍创出反弹新高,而截至5日,仅有300余只个股随大盘创出近1个月的高点,占比不足两成。由此可见,投资指数的胜算似乎远远高于个股。
注重宏观数据走向
宏观经济形势和影响股市的微观因素,也具有“大”和“小”的关系。经济危机爆发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就已经开始持续关注CPI、PPI等数据的变动趋势,而现在,包括行业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出台、央行对信贷规模的调控,以及月度发电量的增减等各种政策或信息,都成了股民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更影响着很多人对市场走向的预期判断。与此同时,这些“大问题”不可避免地抢了技术指标、个股传闻等“小情况”的戏份。对于求稳资金来说,把握大政策、大方向,显然要比埋头于“道听途说”更容易赢取市场平均获利水平。(梁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