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原创精选

侨眷黄玉兰:我和兴隆华侨农场一起“长大”

2024-04-25 10:01    来源:中国侨网
大字
小字

  中国侨网4月25日电 题:侨眷黄玉兰:我和兴隆华侨农场一起“长大”

  今年四月初,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武装连举行战友聚会。侨眷黄玉兰和昔日的战友们拍了一张又一张合照。

  黄玉兰在兴隆华侨农场出生长大,1971年至1977年在兴隆华侨农场武装连先后担任割胶班副班长、班长以及女排副排长。

原女排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记事开始,黄玉兰就很少见到母亲的身影。

  “妈妈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来去农场干活了。晚上月亮出来了,我和哥哥姐姐睡觉了,也没有看到她回来。我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见到她的面。她从干活的地方赶回来背着我去医院。”

  黄玉兰的母亲杨莲姐和父亲黄伙荣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去马来西亚讨生活。

  初到马来西亚时,黄伙荣跑了很多地方,干过不少工种。有了一定积蓄后,黄伙荣在沙巴州买下一块地,种香蕉等农作物。一家人靠着勤恳的双手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黄伙荣一家回国前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1952年,黄玉兰的奶奶想要落叶归根。黄伙荣与杨莲姐将马来西亚的家产变卖后,和一家人重返故土。

  然而,黄伙荣变卖家产的钱被曾经的朋友骗走,一家人只得重新来过。听闻海南可以种植农作物,靠着农耕起家的黄伙荣带着香茅、香蕉等农作物种子,还有斧头、锯子等一批开荒用具来到了海南万宁兴隆。

  那时的兴隆还属于集体开荒、个体生产时期。侨民们割草、备木料,建茅草屋,开荒造田。

  “我妈当时肚子里还怀着我。隔壁村的人会给些东西接济一下他们。”黄玉兰说。

黄玉兰刚出生时一家人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黄玉兰说,一开始父母住的是茅草屋,床是由竹子和晒干的稻草做成的。同期去的几户人家以家庭为单位,每日早出晚归开垦荒田,种植农作物。当时的兴隆还是疟疾高发区,黄玉兰一家人挺过来了。

  1952年9月,兴隆华侨集体农庄成立,黄玉兰的父母和其他几户人家并入其中一起劳动。

  黄玉兰说,当地有一条太阳河,她们住在河东,劳作的地方在河西,每天要走很远的路,还要靠兴隆镇原住民划船摆渡抵达对岸。碍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当地归侨只能将太阳河河床原有的石头垒起来,再盖上木板搭成一座简易桥。

  没有田就拓,没有桥就建......归侨们凭着一股冲劲在荒芜之地筑起了家园。

  1969年,黄玉兰的父亲黄伙荣去世。“我父母为人热情,谁家里有小孩生病了,父亲就会把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药材给那户人家。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来给他送葬的人很多。”

  经过归侨们长期的艰苦奋斗,昔日野草丛生、蚊虫肆虐的荒芜之地变成了繁荣兴旺的墟镇。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桥也从简易桥一步步“改头换面”,重筑成如今的景观大桥。黄玉兰说,她是和农场一起“长大的”,在归侨们的共同建设下,兴隆发展得“有声有色”。

  “兴隆现在变成风情小镇了,跟过去截然不同。最早一辈建设农场的老人陆陆续续都走了。我大姐今年都87岁了。”黄玉兰说,看着兴隆如今的发展她的内心很是感慨,她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到老一辈的故事,让那段记忆存续下来。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友情链接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