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叶归根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情结,清明节,在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台山、新会、恩平、开平、鹤山,村村镇镇都分外热闹,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熙来攘往,忙着拜山扫墓、寻亲访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在清明节不远千万里辗转回乡,清明回乡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他们寻根谒祖、寻觅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按照粗略估计,江门五邑今年将有近10万海外华侨回乡祭祖。
他,年年清明返故乡
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新昌村有村民1000多人,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华人也有1000多人。清明节前夕,旅居印度尼西亚的老人容田宗与妻子以及兄弟、姐妹一行10多人一起回到蓬江区棠下镇新昌村。容先生在村里串门,和乡亲们聊天,面对青山拜祭祖先,感受那份浓浓的故乡情。
1999年,容先生离开新昌村30多年后首次回到故乡,“很多当年的稻田和池塘都不见了,看到的都是楼房,故乡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容先生感慨地说。
此后,容先生每到清明节是必回故乡祭祖的。容先生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而言,是兄弟姐妹们集聚一起的家庭日,让我们共同追思至亲亲人,以及尽孝道的节日。通过清明节祭祖,亲戚相聚一堂的景象,让人深切感觉家庭血缘亲情的可贵。子女拜祭祖先,追思至亲先人的意义至为重大,所以觉得清明节应当一代一代持续下去。其实,拜祭只是一种形式,祖先永远在我们心里,祖国永远是故乡。”
在恩平市,在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冯先生告诉记者,恩平现有居住人口10多万人,而旅居委内瑞拉的恩平籍华侨也达10多万人,每年回来拜祭先祖的华侨估计有3万人。在恩城,街头出现车流拥挤的现象,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华侨很多是携同家人一起来拜山的,华侨的返乡带动了恩平酒店、旅业的发展,旅客明显比以往增多,有的还借此机会回到老屋,或者品尝恩平特产,走亲访友。
他们,带着儿孙来寻“根”
为了让传统的“中国节日”在年青一代心中生根,更好地传承下去,不少华侨都带着儿女们回来扫墓,在各地的山头、墓穴,记者看到不少跟随父亲祖辈从海外返乡祭祖的年轻人身影。
在新会,刚从美国归来的吴宪球老先生告诉记者,只要条件允许,每次回乡扫墓都要把自己的子孙带来,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侨乡。尽管一辈子在海外生活工作,但吴先生却能讲一口流利的新会话。“许多海外五邑人家庭中,与家里人在一起时就要讲家乡话。我的新会话是父母教的,我又教给两个儿子。如今两个孙子虽是混血儿,但也能讲一口流利的新会话。”
从加拿大回开平祭祖的司徒宏带着孩子们踏上故乡的土地,感觉连空气都十分清新。他打算在清明节期间,除了与同族人一起拜祭祖先外,还打算逗留一段时间,到碉楼古村落游玩一番,拍摄美丽的照片,回到加拿大后向华侨华人宣传。司徒宏说:“清明节中,家族的历史在锄头、祭品及香烛中传递着。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海外华侨华人做人处世的根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下,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将使海内外华人认识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对我们具有特别意义。”
新会华侨史专家欧济霖说:“中国越来越强盛,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乡音乡情、姓氏祖宗、黄皮肤、黑头发,这些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是海外游子永远的‘根’。”
回不了家,他们汇款祭祖
海外游子除了躬亲返乡拜祭先祖外,有些游子因事务忙碌而没有返乡,于是纷纷在清明节前汇款回故乡,委托亲人购买祭品。记者从邮政部门了解到,清明节期间,大量在海外的开平华侨就通过汇款业务,把侨汇寄回给家乡的亲人,以作祭祖之用。
目前居住美国的谭玉恒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在清明节期间回乡祭祖,为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对亲人的致意,清明节前他通过西联汇款将1000美元寄给了家乡的妹妹,请她代为祭祖。
谭玉娇感慨地表示,以前哥哥不能回来时,往往是通过寄信的方式夹带钱,既费时又容易遗失,不安全,如今这样的笨办法再也用不着了,“他总是惦记着先辈们,即使不能亲自回来,他于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汇款回来祭祖的。”
记者从开平市邮政局了解到,该局开办的汇款业务,在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增幅惊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明节前的短短几天,她一个人就经手了30多单从国外寄来的汇款,最高的一笔是来自美国的汇款,高达10000美元。这些美元,都是委托亲人代为祭祖所用的。(黄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