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泉州十二月十三日电 题:侨乡巨变三十年:从等侨捐转向对等互助交往
中新社记者 曾福志
亭店村是福建重点侨乡泉州近郊有名的侨村,村里的杨远芳这些天家里来了“南洋”亲戚,显得格外热闹。他说,以前他常会陪他们去各处走走,因为早年在火车上当厨师,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都熟;最近事多,“就帮忙出些钱,让他们自己玩去了”。
老杨在村里办了家企业。他是他们那一带有名的“拍胸舞”迷,当过“拍胸舞”队的队长,“拍胸舞”驱寒健身,难怪老杨精神很好。他说,他刚办厂时,“南洋”亲戚帮了不少忙,现在他资助他们也是应该的。
象老杨这种有海外亲戚的,即使在著名的侨乡泉州,也曾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家在泉州近郊另一个有名侨村法石村的何志伟对此深有体会。他记得少年时最乐意做的事,就是接受家里指派,拿着侨汇券到中山街友谊商店买东西,他时常拿着这些稀缺物品跟同学们炫耀。中学毕业后,他在海外亲戚的帮忙下很顺利地当上了老板,长相一般的他也讨到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何志伟父亲的几个(堂)兄弟在东南亚都事业有成,改革开放初期他们乡里象样的高楼一大半是他家亲戚捐建的。他家亲戚捐钱给乡里买汽车盖医院,在泉州还设立一个奖学金,至今仍让众多的莘莘学子受益。何说,他现在当老板有很广的人脉,主要得益于海外亲戚积下的德。
何志伟的亲戚捐赠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是泉州众多海外侨亲回馈桑梓的一个缩影。在侨乡城市乡村,处处可见侨亲们留下的善举。“侨”的优势也使泉州发展经济比闽省其它地区更得心应手,他们“玩侨牌”、“打台球”,经济总量已连续十多年居闽省首位。
“侨”让泉州人尝到了甜头,相应的,泉州在保护侨益方面也是不遗余力。泉州市侨联主席陈小钢曾当过多年的泉州人大华侨委主任。他举例说,泉州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帮侨房“物归原主”,几年时间落实率达到九成七,是福建其它地区的数倍。能有这样的成绩,一是普通民众对海外侨亲有感情,理解政府的华侨政策;二是政府肯拿出钱也有实力拿出钱来作补偿。
“大侨走得亲,小侨也关心”是泉州一贯的政策。泉州有双阳、北硿、雪峰三个华侨农场,农场里几千个归侨生活不宽裕,泉州相关部门经常给他们送医送科技,关注他们的诉求和疾苦。北硿农场的黄晓虹不幸患白血病,泉州宗教界得知后很快送去九万多元人民币解燃眉之急。相关部门还按城市职工标准为几千归侨办理了医疗保险和社会劳动保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侨乡人已经逐渐从单向等侨捐转变为对等互助交往。如今,谁也不会拿侨属身份当炫耀,而有些侨亲由于常来常往,朋友们有时都忘了他是“华侨”了。
吃侨汇长大的黄女士说,以前是空着双手去海外探亲,大包小包带回来;现今时常是带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去,空着双手回来。而泉州市侨联主席陈小钢介绍,现在海外社团庆典喜事,当地企业家去赞助捧场也不是很新鲜的事了。(完)
进入相关专题: 华侨华人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