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孙金诚):中国“首届侨务论坛”5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国侨办副主任许又声介绍了侨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以及侨务工作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影响,表达了对侨务理论研究工作深化创新的渴望。来自各个高校和侨务系统的工作人员,从专业领域或自身工作范围出发,多角度为侨务理论研究工作建言献策。
此次论坛上讨论的主题涉及面广泛,华侨华人人口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新华侨华人与华裔新生代研究、华人跨国公司成长阶段等课题,加强了对侨情基础数据的研究,填补了侨务理论基础研究的空白;外国侨务工作与领事保护、侨务政策学研究等课题,加强对侨务政策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注意总结国外有益经验,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欧洲华人与当地国关系现状与趋势等课题,注重对敏感性、趋势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对侨务工作实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华侨华人与住在国经济融合关系研究、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及文化传播关系之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等课题,理论性较强,有助于侨务部门深层次把握华侨华人预住在国的关系;海外华文教师等级证书实施方案研究等课题研究,实务性、操作性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桂世勋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结果,对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进行专题研究。他指出,美国和加拿大是吸收中国新移民最多的两个国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也是新华侨华人的主要分布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新华侨华人数量增长较快,巴西和阿根廷已成为新侨乡,日本的新华侨华人数量持续增长。虽然新华侨华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但是,国内对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工作还不够系统,工作手段还比较单一,侨务部门要进一步探索做好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促进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鸿阶指出,海外华侨华人身居异国,很多人已成为住在国居民,其生存环境日趋宽松化,他们的经济活动能否融入住在国,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中国发展与住在国关系,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则从文化层面,对全球化视野中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做了深层次研究。他指出,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居住国文化的碰撞下,海外华侨华人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深受影响,他们既与原住民之间有认同差异,也与国人有文化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引入“多重文化认同”的概念,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积极融入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引导“积极介入”策略,鼓励和支持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居住地的政治和公共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中的作用。
来自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李明欢教授,从欧洲华人与当地国关系现状与趋势做了研究,分析欧洲华人与当地国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她说,欧洲华人社会与当地社会关系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趋势,对中国侨务政策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侨务理论体系,提升全球化时代侨务工作的政治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华文传媒是广大华侨华人奋斗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密切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感情的文化纽带。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陈荣岚通过对华文传媒与华人文化认同及文化传播关系的研究指出,做好海外华文媒体的工作,发展一支对中国情况比较熟悉、报道态度比较客观公正的友好华文传媒力量,是侨务外宣工作的重要任务。侨务外宣部门应加强对海外华文传媒的研究,探索针对华侨华人及所在国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规律,在双方的差异中找到共同点,在距离中找到桥梁,将海外华文传媒纳入对外文化传播的全局战略中,借助华文媒体的力量,共同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
通过海外华文传媒,还可以加大传播汉语文化、促进华文教育发展。针对华文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华文师资问题,暨南大学副校长贾益民提出实施海外华文教师等级证书制度,他指出,在世界各国软实力激烈竞争中,中国必须借助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充分利用华文教育这个平台和品牌,通过华文教学与传播,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因此,大力加强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而实施海外华文教师等级证书制度,则是加强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同时,贾益民还指出,要区分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推行海外华文教师等级证书制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海外华文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华文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