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3月24日,国务院侨办与农业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该活动旨在顺应、满足侨胞关注三农、关心家乡,推动新农村发展的愿望,为侨胞搭建造福桑梓、帮扶农村、回报家乡的服务平台。 中新社发 张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中国侨网消息:据国务院侨办网站消息,2008年国务院侨办和农业部联合开展的“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得到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归侨侨眷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已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侨爱新村、侨爱学校、侨爱卫生院、侨爱养老院。当地农民在住房、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医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调整和农业开发,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近日,国务院侨办和农业部再次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的意见》,要求各级侨务部门和农业部门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广大侨胞关注“三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发挥部门优势,深入开展“双万活动”,为实现“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意见》提出四点工作要求:
一、多种类型、多种模式服务新农村建设
在工作类型上,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对重点侨乡,要充分发挥其海外侨胞众多、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积极性高的优势,重点引导推动侨乡所在地新农村建设;对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其侨资企业众多、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帮助带动城市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对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其日益成为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及大型侨资企业关注重点和热点的优势,重点引导带动基金会、社团组织和侨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扶贫济困,助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在帮扶模式上,要充分尊重海外侨胞的意愿,根据其特长和各地农村建设实际,采取多种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如:捐赠公益型,主要是通过捐资、铺路架桥、捐建学校医院、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改善民生等形式帮扶;投资双赢型,主要是投资兴办实业、开发农业资源、发展富民产业等;科技扶贫型,主要是发挥海外侨胞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专长,或者联合高校技术优势支持农村产业调整、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等;引进良种型,主要是引进优良种植养殖品种、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商业网络型,主要是发挥侨胞熟悉海外市场和销售网络顺畅优势,帮助农产品走出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精神文明型。主要是资助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促进乡风文明等。
二、加强协调,建立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侨务部门要重视引导海内外侨胞帮助农村改善基础设施,推进村庄建设,更要注重通过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科学种养,调整农业结构,开发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致富能力,增强造血机能;农业部门也要将农村户用沼气、退牧还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体系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一村一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财政专项资金,向侨胞帮扶的侨爱新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倾斜。要充分尊重捐赠者意愿,切实维护广大侨胞在捐赠、投资、合作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摸清村情,规划引导,实现帮扶信息对接
要在广泛了解海内外侨胞、社团、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意愿和方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农村急需的帮扶项目、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牧水产养殖、优良经济作物种植等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归类、登记。要充分利用当前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有利时机,将能够支持侨爱新村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和项目,优先纳入当地政府相关规划。
四、以点带面,交流经验,推动工作上水平
筛选条件成熟的乡村,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以点带面推进工作。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加强跟踪服务和分类指导,鼓励引导更多的侨胞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对“双万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