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立祥
有了这些德高望重、默默奉献的众僧,才得以传承兰若,演示妙理,使信众体会菩提智慧的清凉
雍和宫现有僧人108人,住持是嘉木扬•图布丹,副住持是洛桑散布丹。
工作中,二位住持将主要精力用于庙内佛学院的建设上,坚持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修学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现佛学院设教室、备课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和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五个班级七名教师,70多名学生。图布丹常对僧人说:“我们要僧像僧、庙像庙,”教育僧人,以戒为师,规范自己。洛桑散布丹告诫大家:“雍和宫每天来这么多人,我们僧人代表着首都宗教界的形象,我们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首都的声誉。我们只有努力才是。”
每日晨五时,众僧身着紫红色的袈裟,穿过一道道石阶,至大经堂法轮殿上早课,沉浸于一页页长条经卷中?熏体会着内中三味。每月的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九、三十日和每年的佛教节庆都要举行法会。这种集体上殿诵经的形式,称为“日课”、“功课”,“功”是要有收获成效,“课”是要有计划定量,为佛教日常修持的重要法门。法会上,但见众僧在殿内正襟危坐,仪态庄严。那出自肺腑宏亮的声音伴随着鼓、号、铙、钹的节奏,在殿堂中回荡着。雍和宫作为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了这些德高望重、默默奉献的众僧,才得以传承兰若,演示妙理,使信众体会菩提智慧的清凉。而作为旅游景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当游人来到这里,才得以切切实实地亲身体会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大家最忙碌的一天,僧人们几乎彻夜未眠,自清晨两点就到殿里诵经,祈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当天还蒙蒙亮时,僧俗信众手持洁白的哈达依次献给住持和老师傅,并互致新年吉祥如意。自古以来,蒙、藏民族就认为白色象征纯洁、美好、吉祥、善良。献哈达根据辈份不同各有规矩,雍和宫的佛事活动和礼尚往来,都离不开哈达。第十一世班禅大师在雍和宫瞻礼和主持佛事活动时,首先敬献哈达于佛像前,并为信众摸顶祝福,接受僧俗信众敬献的哈达。
之后,大家又投入到看护殿堂、迎接僧俗信众礼佛祈福的工作中。雍和宫各殿堂文物众多,僧人们每日担负着迎接游人信众和看护殿堂的任务,面对游人信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僧人们还要对答如流,使之满意而去。
雍和宫的活动以每年农历正月底举行的金刚驱魔神舞(俗称“打鬼”)最为著名。清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建成藏传佛教寺院后,每年依照宗教仪轨跳法舞,旨在驱除邪恶,祈愿天下太平。
现在,跳法舞的头一个月众僧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余暇之时,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戴着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号等法器的节拍,跳着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此练习称“过排”,参加的僧人都要练得大汗淋漓才算罢休。每至跳法舞日,红墙黄瓦的雍和宫内中外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也成为京城正月里的民俗活动。
自清代改庙始,雍和宫就有修习声明?穴语言学?雪、工巧明?穴工艺学?雪、医方明?穴医学?雪、因明?穴逻辑学?雪、内明?穴佛学?雪等“五明”的传统
时至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时,成立了僧人经学班,当时只有一个班、20余名学员,以学习藏文及藏经为主。后来,根据实际需要,从内蒙古、辽宁、青海等地相继招收了新学员。他们到雍和宫后,先要进行戒规、庙规教育。继而学习藏文、藏经。其实,自清代改庙始,雍和宫就有修习声明?穴语言学?雪、工巧明?穴工艺学?雪、医方明?穴医学?雪、因明?穴逻辑学?雪、内明?穴佛学?雪等“五明”的传统。
中青年僧人每日都要学习经文,具体是每周一、三以习经、背经为主,周四、周五为翻译课,周日为大课,主讲佛教历史或英语等课程。同时,还利用每周二晚上的时间开设了汉语文(还开过书法课)。使僧人们在佛学、书法、汉语文、英语等知识水平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像时到中年的雍和宫副管家孟和乌力吉,是蒙古族,现为东城区政协常务委员。其蒙古语、汉语不仅说的好,两种民族文字的书法写得也不错。而当年他初到政协时汉语懂得并不算多,与各位委员无法交流思想。大家看到了他的困难,纷纷热情地与之交谈,从基础上辅导汉语表达方法,并为他创造在各种会议上发言的机会。有时说得不好,大家及时给予纠正,并说:“你再放开点,不要怕错。”于是?熏他刻苦学习,有些不懂的字就用蒙古文字母标注下来反复练习,使之汉语水平提高很快。孟和乌力吉还爱好摄影,一些大的外事接待与宗教活动都由他来拍摄,近年京城的各类摄影展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作品。
洛桑旦巴是藏族,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是庙管会委员。他在学习藏文经典的同时,又学习了英语和汉文书法,并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使语言交流运用自如,做到了英汉互译,在庙里的外事接待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上完晚课后,还要看电视,《新闻联播》、《动物世界》是大家比较爱看的节目。不少年轻僧人都买了电脑,他们上网,传统文化艺术的网页是他们经常点击的。年轻僧人的父母兄弟时有从老家到京城来看望的,大家就利用休息时间带着他们去天安门、游故宫、登长城。
雍和宫僧人的日常工作,除诵经、看殿外,还时常为佛殿制做面供,即以青稞面或莜面等做成供器或鲜果的模型。僧人们热心学习此项技术,做好面供后,要一一置于铜盘内供奉在佛像前。在每年的佛教节庆日前,都要由僧人做许多面供。大家热心于这种属于藏传佛教“五明”学科之内的面供制做。
为祈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雍和宫在每年国庆节前要举行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法会前七日,僧众要以各色矿物质颜料粉制成象征诸佛聚集于理想世界的模型—坛城。毛泽东主席在1954年视察雍和宫时就曾对僧人说过:“要把坛城这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保留下来”。如今,雍和宫僧人已将这一技艺继承了下来。
制做坛城的过程均有严格的仪轨,土族喇嘛东珠会画唐卡,故成为制作坛城的骨干。那几日,僧人们先要在底板上绘好白描图样,并将各色颜料粉装入尺余长的铜管内,四名僧人一手持铜管,另一手以金属棒刮铜管上的棱儿,通过均匀的振动将色粉漏下来。用各色颜料粉逐渐组成高约一、二厘米,面积三至五平方米的坛城,内中结构有序,每一图案均有寓意,颇具民间色彩。
雍和宫就像个大家庭,众僧十分热爱这个集体。雍和宫有二十多位老僧人,为了使他们安度晚年,庙里将一处佛仓进行了修复,作为老僧人的居所,使他们的衣食住行更方便。每年庙管会还专门为80岁以上的老僧人祝寿。
无言的风马旗,就这样岁岁年年,在蓝天之下飘动着,带着众僧的心愿,为人们祝福
自2000年始,雍和宫对经版进行了整理。老经师伊希桑布和曾经在青海塔尔寺专事刻经,后到雍和宫的中年僧人旦贝坚赞担当起经版的整理工作。他们拂去上面二百多年的浮尘,一块块识别,并进行分类、标注。最引人注目的是《诸品积咒经》,由459块大号经版组成,其上经文雕刻工细,并微微泛着朱红色,说明此版曾以朱砂汁印刷,甚为珍贵。有的经版极难排序,为防止排错,他们反复检查,详细记录,在每块经版一侧以白色颜料注上了序码,并依次码放在经版架之上。时至今日,他们又在孜孜不倦地整理着古老的藏文经书,由于有不少散页、残页,越到后来越难整理了。
在雍和宫殿院内可以看到高耸的旗杆上悬挂着的一排排印满动物图案和经咒的五彩小旗,其中心绘有驮宝骏马,并印有经文。此旗称“风马旗”,藏语称“隆达”。由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的丝绸印制成后挂在一起,故又称“五色风马”,这五种颜色均有其象征意义。其中,白色象征云朵,蓝色象征天穹、黄色表示土地,红色表示火焰,绿色表示江河。旦贝坚赞负责刻制、印刷风马旗,我曾几次见到他将五色绸布覆于刷好墨汁的风马旗版上,一丝不苟,静心印制着,不问时间,不顾劳累。之后,又默默地与众僧一起悬挂起来。无言的风马旗,就这样岁岁年年,在蓝天之下飘动着,带着众僧的心愿,为人们祝福。
雍和宫还有一支佛乐队。佛教音乐,泛指在佛事活动中的佛教唱诵和器乐演奏,亦称法曲、法乐。近年,雍和宫的仪礼乐队成为重要佛事活动和迎来送往礼尚之必需。乐队由十多位年轻僧人组成,主要乐器有:管、笛、笙、钹、云锣、手鼓等。他们平日利用晚课后练习,从站姿到乐曲,都要达到统一和谐。每次奏乐,众僧依序分排站立,其旋律优美舒缓,形成悠、和、淡、静的气氛,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月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与佛陀一生中三件重要的大事即诞生、成道、涅槃联系在一起,称“佛吉祥日”。这日,僧人们在雍和宫法轮殿内将数百盏酥油灯一一点燃,转经礼佛,祈愿国泰民安。之后,还要施舍斋饭,供来到寺内的僧俗人士受用。此顿斋饭为素斋,菜名称“罗汉菜”。部分僧人要投身至斋饭的准备工作中,他们和工作人员在食堂以黄花、木耳、香菇、冬笋、面筋、玉兰片、荸荠、豆腐、白菜、胡罗卜等顿在一起,加少许素油上锅。近年,每次舍斋仅罗汉菜就要做八大锅。从中僧俗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
好事大家做 善行众人修
历史上,佛教有着“慈悲济世、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副住持洛桑散布丹经常告诫大家:“钱不能乱花,要精打细算,我们虽然是大庙,生活好了,但要想着还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的。”如此,庙里每年拿出可观的资金资助希望工程、贫困受灾地区与寺院。近年助建了数所希望小学,并多次为贫困受灾地区捐款。当“非典”盛行时,当有的地区遇到灾难时,当东南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与海啸灾难时,当今年五月在四川汶川等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时,僧人们都踊跃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在每年的义务献血、植树等项活动中,僧人们都走在了前面。
为了开阔众僧的视野,庙管会每年暑期都组织大家到各地考察,我曾有缘同行我几次在景点门口看到围拢过来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贩,其中也有老年人。见此情景,嘉木扬•宁杰、达木却等总是拿出些零钱送给老年人,但不要旅游纪念品。有的老年人莫名其妙,连连念叨遇到了大好人。此刻,又使我想起那年随众僧赴峨眉山的路上,恰遇一所新建的福利院,当众僧听说那里添置设备缺少资金时,纷纷解囊相助的情景。正是:好事大家做,善行众人修,“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一次去山东,临返回时,僧人们采购商品,我看到年轻的德力格尔为远在草原的妈妈精心选购了两件夏天穿的外衣,噶拉僧为父亲买了几盒营养品,说他的父亲身体不太好,吃点营养品可能会好些。而达木却经师则为经常来雍和宫的在家信众挑选了许多串念珠,打算回去送给他们,以作纪念。还有的僧人选购了一些土特产品,想送给这次没有出行的老师们。
闲暇之余,年轻的僧人们还时常打篮球和羽毛球
雍和宫的老僧人大多身体硬朗。有的老僧人每天要定时围绕雍和宫院落或殿堂行走几圈,默祷祈愿,此为绕寺。其中,恩和巴雅尔老人虽然腰弯背陀,但每日都能见到他手持念珠,步履稳健地围绕殿堂行走着,路经经筒还要用手转上几圈,并以前额轻触门面,以示对佛的虔敬。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庙管会还要组织60岁以上的老僧人在京郊参观游览、登高望远。
闲暇之余,年轻的僧人们还时常打篮球和羽毛球。早课结束后,他们回到僧舍脱下诵经时穿的僧衣,换以休闲的运动装,到各自分管的卫生责任区清扫殿堂内外卫生,擦拭灯烛香台。完成后,便至设在牌楼院的篮球场一展身手。这篮球场白天是雍和宫的停车场,条件简陋,但他们依然把比赛打得热火朝天。经师全贵身高一米八,在球场上异常活跃,但见他自由穿梭,完成了一个个准确漂亮的三步上篮,每次打完,众人均是大汗淋漓。全贵在2000年,获全国传统体育运动会打陀螺比赛个人第四名,2006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蹴球项目的男双冠军。
短短几十分钟的场上运动,僧人们看上去活力四射,唯有那长不盈寸的一头短发和周身散发的“藏香”味道透露出他们是特殊运动员。金秋时节,在雍和宫殿院内都要举行一次体育比赛,有各种球类,而最热闹的要数拔河比赛了。但见人们一顺儿向后用着力气,口号声此起彼伏,有的人脸庞憋得红红的。
今天,雍和宫这座藏传佛教古寺,以其宏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肃穆的宗教氛围、丰富的文物收藏展现于中外游人面前,传播着和睦、吉祥、友善与幸福的祈愿。而僧人们则以一颗平常之心在世俗与超然的世界中诠释着善良、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