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侨界是华侨、归侨、侨眷和居港外籍华人组成的独特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经历异国他乡的奋斗,不少人在离开侨居地后,返回内地多年而移居香港。这个群体的特点是:重视乡谊,互相扶持,喜爱集会结社,关切民族盛衰,关切祖国变革,与海内外华人紧密联系,关系网络遍及全球,拥有丰富的国际资源。
一、香港侨界概貌
(一)香港是独一无二的侨乡
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是祖国大地上独一无二的侨乡,是海外华人华侨的交汇中心和活动基地。香港侨胞处于一国两制的社会制度下。语言和文化丰富多彩。人口结构包含众多外籍人士。
这个侨乡的社会环境特殊,人口呈流动状态,移民呈双向状态,结构呈多元化,社会呈国际化。归纳起来,香港侨界群体具有开放性、国际性、流动性和多元化等特点,从而孕育出其独特的文化、优良的品格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香港侨界群体的组成和来源
“香港侨界”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概念,与内地不同,此间侨界群体同时来自海内外,其组成来源大致六个方面:
原住民移民海外开枝散叶;
移民海外的港人回迁;
内地动烫时期归侨南来;
侨居地排华避难来港;
海外华人来港拓展事业;
新时期海归来港就业。
(三)华侨与香港的渊源
香港的一大特征是国际性的移民都市,自开埠始就与华侨结缘,是历史悠久的侨乡,是华侨华人来往侨居国与祖国的门户,是各国华人拓展事业的据点,是辐射全球华人的联络中心。
华人华侨在香港有着辉煌的历史。这里是杨衢云、孙中山组织海外华侨酝酿起义的基地。是廖承志联络海外华侨支持革命的据点。是众多华侨华人企业家的发祥地。开放改革新时期,香港侨界同胞走在投资内地的前沿。在全球化的今天,香港侨界在华人华侨有组织的国际交往和大联合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
(四)香港侨界与本土社会的关系
香港侨界同胞在文化、语言、风俗和生活方式上呈现多样化,通过高度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与本土居民和谐共存。
一种特别的认同现象常见于为数可观的居港华人身上。他们长期在外国学习、居住、工作,返回香港发展仍保留外籍身份,但不觉得自己是外国人,所拥有的外籍身份,只是一份资产,用于扩大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些外籍华人对香港怀高度归属感。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你结识某港人多年,一直不知他是外籍人。香港人对这种身份习以为常,这是环境和历史所造成。
华人华侨依靠双手和智慧,在香港世代繁衍努力奋斗,产生了众多企业家、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人才和艺术人才,为缔造东方之珠、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香港侨界的人口、构成、经济和整体状态缺乏统计和研究
七百多万香港人口中,与侨界有关系的家庭占可观的比例,然则香港侨界有多少人口,人口结构如何?没有人知道。香港大学钱江估计过,单是印度尼西亚归侨,就有几十万,一说是四十多万。只有估计,没有统计。我和同人认为,这里侨界人口达七位数是肯定的。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因素,香港侨界作为群体在过往未曾得到政府的关注,其状态和地位未得到明确的表述。回归以后特别在新世纪以后,地位有所提高,但其人口、构成、经济等状况仍然缺乏调查和统计。包括人口统计在内,没有权威的资料。
人们没有注意的事实是,香港政府不办侨务,没有侨务政策也没有侨务部门,回归以后依然如此。澳门把归侨写进了基本法,台湾政府一向有华侨部门,唯独香港没有。
我有个很深的印象(以我出席的一次内地研讨会为例):内地涉侨机构和研究部门也不曾调查和研究香港侨界,留下了一片认知的空白。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侨界不属于大陆内地归侨的范围,也不属于外国的华人华侨,对于这个群体的认知和表述,某程度上处于模糊状态。香港侨界的份量与其所得到的研究和表述不对称。
二、香港侨界组织
(一)侨界团体的数量和类别
我个人的观察,活跃的、可以界定的侨界团体大约60个左右。侨界的标准难以把握,如果界线宽些,只要有显著侨的成分就算,团体数量远超60个。一些含有侨界成员、注册或未注册、不很活跃注目的团体,技术上很难界定。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是权威机构所确认的,所属团体的成员我估计二万上下。
有学者认为(依据学者李明欢),侨界团体可按不同标准做多种划分。依联系纽带可分为血缘、地缘、文缘、神缘、情缘等团体;按组织规模分为地区性、全区性、世界性的社团。这些种类,除了神缘,香港全有。社团功能分为政治、经济、文教、联谊和服务等团体。包括文教在内,香港也全有。我的感觉,香港侨界团体的文化层次比较高,这与许多归侨受过良好教育有关。
侨界社团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加了新的功能并带有时代特征,是一项显著的进步。
(二)香港侨界社团的组织和管理
一般团体组织和管理的状况大致如下。
性质:民间团体,自发组织;
会务:多围绕联谊,康乐,福利,庆典;
会员:包含基本会员和关系网络;
组织:“五脏俱全”,相对松散;
财务:募捐为主要财政来源;
会所:部分团体拥有,不少团体居无定所;
人事:领导成员义务兼职,部分专职秘书受薪;
行政:运作效率、管理规范和制度化程度参差不齐。
(三)时代变迁和社团功能的演变
由于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的变迁,侨界社团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功能。现阶段香港侨界社团的主要功能体现如下。
一是联络感情,关怀会员福利:
侨界社团的领导人多为有威望的商人或社会活动家,有较广泛的社会关系,同时侨胞有守望相助、重视亲情乡情的传统,对有困难的和新来的侨胞施以援手。敬老爱幼、关怀会员健康和子女教育,更是侨界团体常年开展的福利活动,各个团体都有专门的架构、计划乃至预算服务于会员福利。侨胞在内地的投资事务遇到困难,侨界团体和侨领也出面向有关部门求助。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由于香港环境相对优裕谋生条件良好,社团的主要功能已经从当初的互相扶持、守望相助转换为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经济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精神需要超越物质需要。所以,联络感情、文化康乐、庆典纪念成为此间侨界团体频率最高的日常活动。
二是积极融入本港社会
生活在这里的侨界人士对香港普遍有深厚的归属感,即使广东话说得不流畅,也毫不怀疑自己的香港人身份,与拥有外籍而不认自己是洋人形成反差。这种归宿感与华侨华人在国外的想法不同。海外华侨传统有浓重的落叶归根思想,憧憬的是到外国挣钱养家,发财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因而对侨居地往往怀有过客心态。
香港侨界团体会务运作和活动基本上本土化,着眼点是以主人翁精神深入本土社会建立密切关系,以高度热情参与当地社会活动,融入社会,融入主流,从而逐渐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认识和赞许,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
三是维系内地和侨居地纽带
香港侨界在血缘、地缘和文缘等方面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团充当侨界成员和内地组织联系的纽带,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与内地保持来往,为内地的建设和两岸交往起着积极的作用。港侨联会近年与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的联系相当频繁,其中包括港泰之间,港印、港缅、港美、港澳(洲)、港台之间,等。许多团体有组织地与海外华人团体保持密切往来。
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加强了各国华人的交往,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有必要加强合作、交流经验和联络感情,于是国际性的华人社团应运而生,使国际性的恳亲大会和华商大会制度化,香港侨界是其中活跃的一环。这些活动有助于促进全球华人的团结以及华人文化的传播。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是回归后应运而生的,出于三个需要:侨界互相扶持的需要,维护侨界权益的需要,支持特区发展的需要,后面将专门介绍。
一些比较传统型的社团由于活动形式局限于旧框框,对年轻一代缺乏吸引力,会员发展停滞不前,领导班子日益老化,需要转变观念,增加新的功能,注入新的血液,使领导班子年轻化。许多社团领导对此有所意识,正在做改善的尝试和努力。
(四)侨界团体及其成员的政治倾向
爱国爱港,是本港侨界同胞的主流;关心社会,关心特区和祖国的发展,是普遍的表现。
在本港舆论环境下,一些侨界成员的价值观念与内地主流思想有差异,对特区和中央政府的若干政策持批评态度。
有的团体成员经历过内地极左路线,怀有逆反心理而不愿沾染政治色彩。
然而,绝大多数团体和成员对祖国政府是友好的,持敌对立场的极少。
三、内地来港的东南亚归侨:活跃的侨界群体
东南亚归侨,在香港侨界中十分活跃。
大量东南亚归侨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和改革开放期间从内地移居香港。他们之中,印度尼西亚归侨人数最多,东南亚半岛各国次之。他们经历过侨居地反共反华浪潮,在内地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和毛泽东思想的熏陶。二三十年过去,他们之中一些人的语言和思维还留下唯物辩证法的烙印。
独特的经历在这些归侨身上形成独特的思想文化。他们爱祖国,爱得单纯,不求回报,只盼祖国富强。他们爱香港,珍惜香港自由发展的机会。他们艰苦谋生不怕流汗,自食其力不靠综援。他们善良纯朴,维护香港的繁荣安定,厌恶政客的狰狞面目。他们重友谊重感情,守望相助互相扶持,为此而集会结社。他们关心国是,议论风生,活跃敢言。他们喜文艺爱歌舞,经常组队旅游,团聚联欢,在喧声笑语中,以普通话、广东话、原籍方言和侨居国语言为共同语言。他们是活泼的一群,开朗的一群,向上的一群。
东南亚归侨是“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中人数最多、最活跃的群体,是侨界组织的中坚力量,在各项活动特别是影响社会的大事件中扮演积极角色。东南亚归侨为多元的香港社会增添异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简介不同类型的归侨团体:……。
如今归侨们年纪大了,他们中不少人已持有长者卡当上祖父母。归侨团体面对年龄老化的挑战。
四、简介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港侨联会)
“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港侨联会)是香港侨界团体和个人的联合组织。2004年成立以来,高树团结大旗,会务活跃,积极有为,支持特区依法施政,关心祖国发展,与海内外和两岸侨界友好往来,成为本港具代表性的大型社团。
港侨联会46个团体会员有东南亚各国归侨团体和来自北美、欧洲和大洋洲侨民的团体,所属成员约二万人。个人会员中有众多资深侨领,企业、专业人士,文化工作者,社会活动家,热心公益的慈善家,行政立法议员,优异勋章获得者,港区侨联顾问和委员,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包括人大、政协和侨联的港区高层成员。
该会创会会长为陈有庆,主席陈永棋、邱维廉,现任会长余国春,常务副会长陈金烈,副会长陈智思、王钦贤、张恭泰、陈幼南、黄士心、梁淦基、李碧葱、李润基、王锦彪、李家杰,秘书长张恭泰(兼),司库黄周娟娟。襄赞和指导会务的有李嘉诚、曾宪梓、李东海、蒋震、吕志和、许荣茂、方润华等数十位海内外侨界翘楚。
五、参与侨界工作的几点感受
香港侨界有众多热情爱国的同胞,热心公益的慈善家,任劳任怨的团体干部,他们是侨界的宝贵财富,我们有信心做好工作。
内地涉侨机构与本港侨界来往的一些经验很好:组织团队互访、举办国情报告、文艺联欢和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都是受欢迎的方式。
侨务工作要注意一国两制下香港侨情的特点,多做研究与时俱进:
重视大企业家,也要重视基层侨胞,钞票和选票要结合起来;
重视招商引资,也要重视情感投资,经济目标和文化目标要结合起来;
重视知名人士,也要重视一般骨干,各个层面都不可忽略;
重视职衔名单和仪式酒宴,也要重视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形式与实质要一致;
培养新生一代,也勿忘退休的爱国老归侨,使新老纽带传承起来。
结束讲话,两点说明:
我对侨情的认识有限;
期盼有关部门重视和研究香港侨情,关注香港侨界团体的发展。(本文系李润基在侨务研讨班的演讲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