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一达
冯公度(1867—1948年),名恕,号华农。因购得一块乾隆的御匾“自得园”,故斋号为“自得园主人”。冯公度祖籍浙江慈溪,生于河北大兴。清末进士,以“颖慧和实干”受到清朝政府的赏识,在贝勒载洵(光绪皇帝之弟)任海军都统时,曾随其出访英、美、法等八国考察军事。曾任海军部参事,海军部军枢司司长,海军协统等职。民国以后,以实业和文物收藏著称。1920年,购得西城今羊肉胡同75号和73号原陆润庠宅寓,在此定居,直至1948年去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冯公度与史履晋、蒋式惺等人,以“挽中国之利权,杜外人之觊觎”为宗旨,创办了北京第一家民用电灯公司: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06年,在西城顺成街(今前门西大街北京市供电局原址)建电厂,装有锅炉八座,汽机五座,透平机2座,发电机7座,发电量有7000千瓦。1920年又在石景山增设电厂,供电量达17000千瓦。1921年,为培养电气人才,他与邓子安、史履晋、蒋式惺等人在司法部街开办了京师电气学校。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民族资本的电力企业之一,为北京电力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冯公度不但在北京做了大量的实业和公益事业,而且还是京城的文化名人。冯公度一生喜书法、诗词和金石钟鼎收藏。他的书法取法颜真卿及钟繇和北碑,又融入了金石气韵,凝炼遒劲,气度恢宏,自出新意。尤其是楷书,碑帖陶融,书风清刚雄健,结字平稳,疏密有致,圆融流畅,功力甚深,法度肃严。被现代书画藏家所赏识。
民国初年,北京许多老字号店铺以冯公度书写的匾额而增辉,在老北京曾有“无匾不恕”的说法。据他本人说,他最得意的榜书是大栅栏张一元茶庄和北京同和居饭庄的牌匾。此外,冯公度更有大量楹联和中堂等书法作品传世。
冯公度酷爱吟诗,晚年常与叶恭绰、张伯驹等京城文化名人一起唱和,留下诗作数百篇。这些诗既有评论时政、寄情山水的直抒胸臆之作,也有追思往事、论述人生、往来应酬的闲情之篇。
冯公度在一首《自述》诗中写道:“平生嗜好惟金石,钟鼎圭璋四壁陈。山脚水湄通燥润,花文篆体辨精神。时猜虞夏商周汉,浸别铜铅血汞磷。共羡兰闺双白璧,居今稽古养天真。”这首诗基本概括了他平生收藏和研究青铜器的志趣。在清末民初的京城文物收藏家中,冯公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的收藏广泛,其一生收藏了大量青铜器和金石铭文。其中闻名于世的是他与叶恭绰等人抢救国宝毛公鼎的事迹。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的一件重器,在西周青铜器中占有重要地位。鼎的腹内铸有铭文,铭文气势宏伟,结体庄重,笔法端严,线条的质感饱满丰腴,圆而厚重,是一篇金文书法的典范,极具史料价值。
毛公鼎在清道光末年出土,由于器物价值连城,此后历经坎坷,多次辗转。咸丰二年由古董商苏亿年收购后运到北平,金石学家陈介祺出重金购得,后由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在陈病逝后强买。端方后人后来将此鼎押于天津俄国道胜银行。民国十九、二十年间,美国商人得到此信,愿以5万美金购买此鼎。道胜银行已准备出让此鼎,消息被冯公度、叶恭绰等人获知,为了不使国宝流失,他们紧急集资3万元,几经商磋,才将此鼎从道胜银行赎出。此举成为京城文化界的一段佳话。毛公鼎后来被移存香港,抗战期间,因日寇进攻香港,恐鼎在战争中失落,被秘密运到上海,被商人陈克勤所得,后陈泳仁出巨资购得。抗战胜利后,陈氏献于政府。1948年移到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冯公度一生收藏了大量的珍宝文物。1948年去世前曾留下遗嘱将这些文物捐献给国家。1950年,其子女冯大生、冯大可、冯大申、冯克柔、冯徽之、冯德符、冯士行等,秉承冯公度的遗愿,将所藏古玉、石屏、金文砚147件和所藏图书17650册,无偿捐给了人民政府,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褒奖。冯公度生前所藏秦穆公敦、等140余件青铜器,也由其子女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冯公度对古代金石有很深的研究,堪称一代大家。他在1921年到1927年,主持刻成了私家“蕴真堂”石刻。“蕴真”二字取自光绪皇帝“蕴真惬遇”的御匾。“蕴真堂”石刻共五十四方,选择了元代以前墨迹未曾刻石或刻石已经失传的作品39九件,刻石长0.92米,高0.3米,上面刻有印章近百方。这套石刻集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是近代石刻艺术的珍品。刻石原镶嵌在羊肉胡同72号冯家祠堂的东厢房墙上,现存于西城区文化文物局。
冯公度还在1927年至1929年,将多年收藏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及本人的鉴赏、考证刻在石砚上,并于1930年编成《冯氏金文研谱》,这些文物已由其子女捐献给国家。
(本文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故都子民》、《人虫儿》、《胡同根儿》、《画虫儿》、《中国“下海”潮》、《都市大款惊人梦》、《老铺底子》等40余部,有六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