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包同曾
在诺丁山地区,有一条小街,叫作波托贝洛路(portobello Road),全长也就是两公里,路面不宽,仅可以对开一辆汽车。小街上,房子全部是二三层的小楼,一层作店铺,楼上住家,屋屋相连,密密麻麻。店铺的门脸都不大,多是些出售银器、铜器、木器、珠宝、古玩以及各种饰品、礼品的小商店。玻璃窗摆着各色商品,门前放着各式招牌。有一家苏格兰服饰专卖店,开在一个咖啡馆旁边。店房里像个作坊,杂色的砖块裸露着,高高的木屋脊空落落的,没有吊顶棚。在独具特色的苏格兰格呢服装、帽子、毛衣充斥的货架前,几位老人身穿Kilt(苏格兰高地男子穿的一种像褶叠短裙似的民族服装)招呼着买卖。
每逢星期六,整条小街就成了一个大市场。马路上,摆满了小摊,成百上千,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厉经多年,摊贩自然分为古玩、乐器、食品等几个区。这些区域错落有致,互相穿插,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比如在几个很大的蔬菜水果大棚的后面,依墙摆着一排出卖风景画、老照片的摊位。那些四四方方的镜框、五颜六色的图画与红的苹果、黄的香蕉、绿的蔬菜,交相辉映。而在摆着众多打磨得锃亮的铜壶、铜盘的铜器作坊和摊位中间,也会冷不丁冒出一个卖唱片或玻璃制品的摊子,格外显眼。人们一大早从四面八方涌来,各种语言、肤色、服饰的游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摄像机、照相机,“咔咔”声响作一团,再加上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把本来已经拥挤不堪的小街,弄得越发沸沸扬扬。不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阴雨霏霏,甚至雪花飞舞、朔风呼啸,都不会影响人们的游兴。这里成了伦敦周末一个绝好的旅游点。我因为住得较近,步行20分钟就到了,所以,周末一有空就到这里来走走。
走在这个周末市场上,你可以体味古老。据记载,从1837年起,这里就是市场了。现在能见到的最老的建筑是在小街南头的一家名叫“Alice's”(阿利斯)的杂货商店。这个商店,两层小楼,把着街口,红墙红门,远远看去像是一团火。在那火红的门楣上,赫然写着“1887”几个大字,昭示着它的悠久。可能那红红火火的外表,象征着吉利,给整条小街都带来了历久不衰的好运。从阿利斯小店出发,一路向北,在那众多的店铺和摊位里,你会呼吸到一股古旧的气息。房子是尽量简古,即便几经修缮,也是“整旧如旧”,绝无暴发户般新鲜如炽的雕梁画栋。陈列的东西,更是古玩多于时尚、旧款多于新款。各种古老的瓶瓶罐罐、桌椅板凳、首饰用具,应有尽有;银器、瓷器、木器,一应俱全。有成套的,也有单件的;有英国产的,也有世界各国的。我的一位朋友,居然从小摊上买到了一个中国的瓷瓶,那瓷瓶的底部还清清楚楚地写着“康熙年制”的红字。真假且不论,就是在众多洋玩意儿中间猛然冒出一件中国东西这件事,就着实让人感到惊喜。但是,毕竟对英国的历史了解太少,对那些标明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或亨利几世王朝的物件,不论是一块怀表,还是一面镜子,远观而已,从没动过买下来收藏的念头。偶有一次,我和夫人看中了一个外面镶嵌着几粒晶莹的玉石的小小铜壶,大概仅可装一口水,当然只是摆设,但造型别致,做工精细。卖者是位老人,端坐在一张木椅上,神气凝重,见我们问价,就一字一字地轻声说道:“OneHundred Ponds”(一百英镑)。那种不容置疑的神态,使我们闻风而退——实在是太贵了。难怪英国的旅游手册和景点介绍之类的读物上,凡提到这个周末市场时,总不忘提醒:“所卖物品,一般较贵。”
走在这个周末市场上,你还可以体味新奇。由于是岛国吧,英国人崇尚精巧纤细,各种小玩艺儿是市场上的一大卖点。在一个个摊位上,各式各样的小瓷人、小洋房、小摆设千姿百态,目不暇接。一位同事的夫人爱收集小瓷人,不费什么劲,就买到了几十个,形态各异,高矮不齐,列成方阵,煞是壮观。我们夫妇俩,则喜欢那些形象逼真的小洋房,几十公分见方,用一种特殊的水泥制成,质地坚硬,有如石雕。各种茅舍、别墅、楼房色彩生动,细致入微。我们前前后后收集到了几十种,摆出来看看,像是置身英伦三岛的城镇乡间。这个市场上的鲜花和食品摊位,也是我们必然光顾的地方,那真是鲜花夺目,食品诱人。一次,圣诞节前,我夫人在鲜花丛中爱不释手,迈不动步,最后买回了一大束含苞欲放的郁金香。整整一个假期,那束耀眼的鲜花,盛开不败,人见人爱。这里的水果、蔬菜、海产品、肉类、面包,新鲜而且便宜。特别是有一个很大的面包摊,黄澄澄的大小面包,堆积如山,在阳光下,一片灿烂,再加上新出炉的香味儿,使你真恨不得扑上去拥抱它。
路口上、摊位间,还不时有卖艺人的表演。有的打扮成民间传说或戏剧中的人物,雕塑般或站或坐,一动不动,偶尔眨眨眼睛,动动身子,给你一个惊奇。还有的,一人或一组,或吹或拉,演奏各种乐曲。像如今风靡乐坛的“古典辣妹”一样,我看到过一个演奏组,四男一女,边拉小提琴边跳舞,做出各种造型。那乐曲的轻快、舞步的轻盈,使每个观众都与表演者经历了一番愉悦。
当然,小市场同样反映大世界。在这里,你也可以体味到苦涩。我每次在这个市场上,几乎都会见到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破旧的西装,颤颤巍巍地拉着一把旧琴;旧皮鞋前,放着打开的破琴盒,时不时地有几个硬币飞进去。老人有时站着,有时倚坐在身后装运货物的板车上。不论拉出的是什么曲调,我总感到有些凄凉。小街越往北走,卖便宜货的就越多。到了一个公路桥下面,就全是这样的摊位了。那里买的货物多为日用百货、服装等,一看便知是些劣质产品。还有卖旧货的,一家一户,一辆破车。打开的后车箱门,里里外外摆着衣物、饰品、家具,像是在搬家,东西一律是旧的,有些还发散着霉味。一次,我在一堆旧货中找到一对精美的漆木勺,黑底上画着金色的图案,洋溢着浓浓的东亚情调。一问价,50便士一个,一对才一镑钱。卖主不会说几句英文,可能是个新移民,别无所长,卖点旧货,换口饭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