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敬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
每年3到5月间,当河豚卵巢发育成熟的时候,它们便从大海溯至江河产卵。清明前后,我国长江、珠江、钱塘江以及辽河、鸭绿江等水域,正是一派繁忙的河豚鱼汛之时。
河豚为鲀科鱼类,肉极鲜美,素有“水族三奇味”之称。讲究吃河鲜的人有“不吃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味无鲜”之说,足见河豚肉之鲜美不一般了。过去,在渔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河豚深知自己鲜美,为鱼群中之上乘,因而常被渔民捕而烹之。一天,它和刀鱼、鲥鱼一起去求龙王保护,龙王听了它们的请求后说:
“那好办,我把刀鱼的身子变成一把刀,渔民捕捉时用你锋利的身子把鱼网割破,自可破网而逃。鲥鱼在一旁听了暗想,如果来不及破网便被倒入船舱里岂不完蛋了,于是说:求龙王把我变成一把锯吧,即便进入船舱我也能锯断木板化险为夷。”龙王答应了它的请求,在鲥鱼的肚子下“安装”了许多锯齿。龙王问河豚:“你要什么呢?”河豚想了一会儿说:让
“最好把我身上装上毒药,那些贪嘴的人望而生畏,他们自然就不敢捉弄我了。”龙王同意了它的要求,把河豚的五脏六腑、眼睛、皮肤及睾丸、卵巢全部装进了毒药。河豚非常得意,认为这样一来没有人再敢碰它。可是,渔民们不管那套,捉到河豚后剥掉有毒的鱼皮,挖掉有毒的眼睛,细心剔除河豚的内脏和卵巢,留下无毒的鲜美鱼肉照吃不误。这个故事有趣地描述了这三种鱼的特点。
河豚是一种毒性极强的鱼。鱼皮、内脏、卵巢、睾丸、血液中都含有“河豚毒素”,产卵前后毒素含量最高。据实验,1克河豚内脏可毒死50到60只实验小鼠。一条河豚的内脏和卵巢可使20人致死。河豚中毒发病急,食后几分钟就出现口唇和手指麻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四肢麻痹,行动障碍,最后因呼吸麻痹而亡。严重中毒者半小时内即可死亡。有些人虽然知道河豚有毒,却往往为其鲜美所诱惑,想出了种种去毒烹制方法,然而因食河豚中毒的事情仍时有发生。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
在日本,河豚是可以出售的,并设有专门烹饪河豚的馆子。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就曾与友人光顾过河豚馆子,后来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故乡黯黯锁玄云,遥夜迢迢隔上春。岁暮何堪再惆怅,且持卮酒食河豚。”日本烹制河豚的厨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只有持特发许可证方能上厨。有些日本人专门喜食留有微毒的河豚,食后四肢松软,飘飘然处在一种朦胧的快感之中。正是这种奇怪的追求,往往也会带来严重后果。正如梅尧臣在《食河豚鱼》中所说的“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仅1958~1959年,日本公布的河豚中毒事件就有500起。以后每年差不多发生200起,其中因追求河豚之美而送掉生命的几乎占中毒者的一半。
清水润一是位很有才华的演员。一天他与友人去馆子吃河豚,为了追求河豚微毒的快感,要求吃点儿河豚鱼肝。店家说河豚鱼肝有剧毒不能食。清水润一说过去我吃过,只要少吃一点儿不会出事的。在其执意坚持下,店家便送上一小碟切好的河豚鱼肝。清水润一一连吃了4小片,其他人未敢动。后来清水润一果然中毒,昏迷了8个月之久,虽经多方抢救,最后还是被河豚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发生在1974年的这起名伶中毒事件轰动了当时整个日本,最后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判定店家负有直接责任,除短期拘役外,还要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是受害者当时35岁,身体健康,尚可从艺工作30年,直接责任者应赔偿其全部工资。但因受害者自己执意要吃有毒的河豚鱼肝,也应负一定责任。故从轻处罚,赔偿金额减半,最后以赔偿151万日元结案。
我国是禁止出售河豚的。中毒事件多属误食或渔民捕获河豚后“舍命食河豚”造成的。为了防止河豚中毒,生产、运输、水产销售部门都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事。发现河豚鱼后应及时捡出,按有关规定手续上交处理。有吃河豚习惯的渔民也应慎重,因为河豚种类繁多,毒性特点也不一样,“修治失法”是会“食之杀人”的。运到内地的死河豚,由于鱼死后内脏的毒素会渗透到鱼肉中,更是万万不能食用。
河豚虽有剧毒,但在医药上却“价值连城”。“河豚毒素”在国际市场上每克价值美金5万元,过去一直由日本三共公司独家经营。
1980 年,我国科学家也成功地从河豚鱼肝中分离出“河豚毒素”,其质量完全可与日本三共公司的产品媲美。我国使用河豚鱼毒素治病,大多用由于皮肤病方面,如顽癣、脚气、黄水疮和淋巴结核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河豚毒素”是一种高效神经功能类药物,并在征服癌症中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