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 【字体 】【打印
斐然成章受益终生
——回忆我的古文老师沈藻翔教授
     

    □文/包同曾

  1963年9月,北京师大二附中开办了文科实验班,我有幸成为这个实验班的第一届学生。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听说我们班要增加一门新课——古文选读,而且要请北师大中文系的一位教授来授课……

  第一堂古文课,终于让我们给等来了。当班主任陪同一位新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班里安静极了,大家都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位老师:高高的个子,略微有些发胖;面色红润,目光慈祥;穿一件有些褪色的蓝涤卡中山装,手提一个大大的布口袋。班主任介绍说,这位是北师大中文系的沈藻翔教授。他在大学教学科研任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欣然同意来教授我们文科实验班的古文课。

  随着同学们一片兴奋的低语,沈老师款步走上讲台,从容地把《古文观止》和教案从大布口袋里取出,放在讲桌上便开始讲课。

  沈老师首先让我们把《古文观止》拿出来,翻到“序言”。作为古文课的教材,这套两卷本《古文观止》,早几天已经发给我们了。看着这两本竖排仿线装、微微有些发黄的厚道林纸书籍,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正文大字,注释小字”的编排,更是清晰醒目,让人爱不释手。沈老师扼要讲述了吴楚材、吴调侯编辑《古文观止》,吴兴祚审定、作序的由来。然后,轻轻地转过身去,用粉笔重重地在黑板上写下了“序言”“析 中的一句话:义理于精微之蕴,辩字句于毫发之间”。至今,我的脑海里还能闪现出沈老师板书时刚劲有力、挥洒自如的身影,还能依稀记得那张弛有度、端庄挺拔的字迹。只是在后来多年从事课堂教学工作以后,我才明白,老师在新生面前的第一次板书,是多么重要。它其实就是老师递到学生们手里的第一张名片,是第一次无声的自我介绍,也是第一次对学生的书面教育。应该说,沈老师在文科班古文课上的第一次板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送到我手里一张令人难忘的名片。

  接着,沈老师就以这十六字为纲,给我们讲解怎样学习古文课。讲什么是“精微之蕴”“毫发 之间”;讲“文以载道,义理为先”、“文采飞扬,字句之间”的道理;讲如何“析”,如何“辩”。沈老师好像在给我们打开一扇门,引领我们走进一座恢弘壮美的古文化殿堂。

  《古文观止》全书共12卷,收录了222篇古文。课,“古文选读”就是在这222篇古文中进行选学。沈老师在每卷中圈几篇进行精讲,凡精讲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

  记得沈老师给我们精讲的第一篇文章是《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第一课,打动我的首先是沈老师的朗读:声若洪钟,字字铿锵,抑扬顿挫,余音绕梁,传达了一种神韵、一种无以名状的汉语言的美。虽然还没有进行讲解,有些地方还是似懂非懂,但听着沈老师的朗读,我好像已经进入了那故事的情境;已经对人物的关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进一步的课文串讲中,我更体会到了什么是“析”和“辨”。我清楚地记得,沈老师对于“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子姑一句中,待之”的“姑”字的分析。他把郑庄公鄙夷、厌弃共叔段的心情和说这句话、这个字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诠释了出来,以至于使我以后每读到这句话时,就会想到郑庄公的神态。还有对“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逐字的讲解,条分缕析地说明了为什么用“郑伯”而不用“郑庄公”,为什么不称共叔段为“弟”而称为“段”,为什么使用了两国交兵的用语“克”,使我们实实在在的体会到所谓“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在两年的文科班生活中,每周三课时的古文课,成为同学们的共同期盼。大家不仅自觉地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问。而且,不论是早读,还是晚自习;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都抓紧时间读古文、背古文。研读古文,成了我们学生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一个习惯。文科实验班开设古文课是这个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亮点。该班的教学计划中,三学年每学年都开设古文课,前两年每周三课时,最后一年每周二课时。当时设想共学习70余篇古文。由于该班后改为二年制,古文课也相应减少了一年,实际学习了56篇古文。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回头去看,我感到这门课程确实很有特色,很有成效。文科班的古文课,有如下几个特点:好教材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文科班古文教材选用的是中华书局1963年3月印刷的《古文观止》。这部供学塾使用的启蒙教材,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流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成为“家弦户诵”的通俗古文选本。鲁迅先生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文科班古文课从《古文观止》中精选的这些篇目,有4个优点:其一,名家名篇的覆盖率极高。遴选了《左传》、《国语》、《国策》、《史记》等名著和司马迁、贾谊、陶渊明、杜牧、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代表作品,撷取了两千多年古代散文的精华。同时,选篇难度相宜,适合中学生的接受能力。

  其二,体现了体裁、题材、风格的多样性。以史论为主,包括了记叙、论说、序、书、传、祭、碑志、杂记、楚辞、赋及少量骈体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散文多姿多彩的风貌。

  其三,选篇以先秦、唐宋为主,以历史朝代为序。而不是按传统的办法,打乱时间顺序,以文体分类。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明晰的朝代时间顺序,更加便于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其四,课本本身,除有大字体的正文外,还有注有评。对文章背景、史实、人物关系有清楚的交代;对重点、难点的词义,有准确的训释;对于个别字音,用直音作注,便于学习。

  无可讳言,古文课的选学篇目,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憾。比如,因为学习年限的缩短,明清及近代的文章明显选学太少。另外,由于《古文观止》本身就没有将“经史子集”中“子”部的文章选入,因此,我们的选文中也没有涉及。其实,“子”部和明清及近代文章,还是应该学习一些的。

  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沈藻翔老师,作为北京师大中文系教授,不仅在古典文学领域造诣极深,著述颇丰,而且还有多年中学语文课的教学经验。我们看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的几位老校友在回忆当年学校生活的文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国文老师沈藻翔,说沈老师使自己“受益匪浅,终生难忘”。这几位五十年代的学长,以曾经受教于沈老师而自豪;我们也一样,也为自己是沈老师的学生而骄傲。

  沈老师虽然是资深教授,但在给我们上课时,依然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我曾偶然翻看过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教案,那一页页始终工整的字迹,让我为之一振。讲课,更是字斟句酌,绝不信口开河。他给我们讲解的历史掌故、文字训诂、字音校正等多方面的知识,无一不是出处有自,绝不凭空妄说。课后,沈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常来给我们辅导。有时,在晚自习上也会看到沈老师的身影。想到沈老师黑灯瞎火地从家里赶来学校,心里真是热乎乎的,越发觉得学不好古文课,对不起沈老师。一向温文尔雅的沈老师,严格起来也是挺吓人的。他会定期让我们背古文给他听,如果不会背,或者结结巴巴,他是毫不客气的。而对于背得好的同学,他也会十分高兴的给予表扬……

  能有一张平静的书桌,拥有一个安宁的环境,是中国多少代学子的共同愿景,也是传承文明、学习知识的基本条件。然而,十分难得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文科班古文课具有一个相对平静安宁的学习环境。我们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原原本本、踏踏实实地读了两年的古圣先贤的文章。今天看来,那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两年的文科班古文课,使我终生受益: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阅读传统”。中华民族便具有千年传承的“书香门第” 、“耕读传家”的“阅读传统”。“无功利的沉湎”于阅读本身,是“阅读传统”的核心。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为了明天考试,急来抱佛脚;不是为了眼前功利,在书本中寻寻觅觅;更不是为了要显示自己的博学,捧着书本装装样子。而是把心沉浸在书里,把读书变为自己的生活,变成一种习惯。

  文科班的古文课,就是给我们养成和传续了这样一种“阅读传统”。在文科班黎明即起,来到教室、走上操场,我们都会手捧《古文观止》,朗读、背诵古文;每周,在三天里,有三节课,我们能够听到沈老师的古文选读;晚自习上,几乎天天都要拿出时间研读古文。潜移默化之中,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阅读、朗读以至背诵古文,这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我就有这样的体验,在农村插队的日子里,诵读默想古文,成为自己躺在草房土炕上最惬意的时刻。走上工作岗位了,不论是在教书之余,还是在出差的飞机、火车、汽车上;不论是面对祖国壮美河山,还是身处异国他乡,诵读默想古文,成为自己固定的消遣模式。在晨曦中,在灯光下,打开《古文观止》,读着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是一种放松、一种心灵慰藉。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古人用他们的话语告诫我、安慰我;就像杨柳春风,那一段段或激越或平缓或抑扬或隽永的语言,激起我脑海中的涟漪,抚平我心中的创伤。两本《古文观止》,被我翻得书页脱落、面目全非,虽经多次粘补,但是,我舍不得丢弃,不愿意去翻读新版本的这类书籍。这是一种情结,一种对于文科班过往的珍惜,一种对于古文课忘不掉的情怀。

  随着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工作环境,我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多。但阅读的习惯始终如一,一天不读书,就像少了一点儿什么。特别是如今退休了,更有充裕的时间、更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了。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指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说实在话,五十几篇古文,不算多。而且,比起我们为了深造、为了工作,去探寻、研读的古代诗文、各类书籍,更只是太小的一部分。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就是这五十几篇文章,却伴随我们一生,“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影响着我的文风。每当拿起笔来,或记叙、或论述、或抒情,不论是写报告、总结,还是发言稿、书信,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说明,以至一张便条,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读过的古文中的一些句式,会情不自禁地把一些成语、精彩的句子引用进来。特别是在行文过程中,尽量地把语句写得简明扼要,避免用肆无忌惮地进行铺陈,努力实现“古朴顺畅、文道合一”。

  就是这五十几篇文章,告诉了我们许多历史典故、人文知识、民情风俗,更有许多中华民族流传千载的为人处世的哲理和风范,使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引来应用或借鉴。人们常说,要练“童子功”。我想,两年的文科班古文课,是我们练就的中华文化的“童子功”,为我们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充实了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1963 年秋季开学后,我们班办了一份墙报,取名“星火”。在筹备发刊之际,我们找到老师,请他为《星火》写几句鼓励的话。沈老师高兴地同意了。在下次来上课时,他从那个大布口袋里拿出一卷宣纸,打开一看,四个大字:“斐然成章”。沈老师简单介绍了这四个字的出处,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相信你们今后无论作文做人,都会文采飞扬,斐然成章。”

  我们把这四个大字贴在了《星火》的创刊号上;而同时,这四个大字也嵌入了我的心里,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个路标。

  “斐然成章”,是作文做人的一个高境界。我想,自己有幸在成长的年代,进入文科班学习,赶上了两年的古文课,使我提升了人生品味,踏上了人生中一节重要的阶梯。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入脑入心,进入了我的生活、工作、人生;伴随我从青年直到老年,规矩行为,净化灵魂。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