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 【字体 】【打印
话说北京的会馆
     

    □文/张克嶷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会馆文化就是个重要的话题。我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会馆最早见于明朝,其发祥地就在北京。

  明永乐年间,朝廷由南京迁都北京,永乐十三年(1415年),朝廷宣布将科举考试地点也改为都城北京。“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各地莘莘学子,无不梦想着“一举成名天下闻”。每逢三年一考的会试期,全国数以千计,有的年份竟达上万的举子纷纷涌入京师。

  政府规定,每个举子都可领取一定数量的车马费(即所谓“公车”)作为进京的盘缠,但众多举子进京后吃饭住宿是个很大的问题。为方便本乡举子们考试期间的食宿,各省、州(府)、县政府或在京为官的士绅,大都在京城选址,买地买房,修建会馆。因为这类会馆是为考试的举子们所建,所以又称为“试馆”。据说最早在京购屋置地办会馆的,是安徽芜湖人,会馆名为“芜湖会馆”。会馆出现之初,把服务科举放在头等位置,不仅免费为举子提供食宿,有的会馆还另外资助路费。

  中国人地域观念即“籍贯”意识浓厚,在京各地官员为壮大自己的势力,无不希望家乡子弟能够科考及第入朝为官,对建会馆都是全力支持,因此,各省在京的会馆往往不止一处。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为拉帮派,结党营私,大力扶植家乡江西省的在朝势力,在京的会馆数量就很多;因明清两代江西籍京官人数众多,到清代时,共建会馆66处,为各省之最。

  全国性的会考每三年举办一次,举子们住会馆的时间有限,逐渐地,在会考之前或之后,多数会馆也成为同乡聚会、联络情谊的场所,如年节团拜,以及祭祀、结婚、做寿、宴请等活动之用;听候分配或准备上任的新官也常暂居于此。有的省份对会馆的功能还是细分的,如山东省,就同时有“山东试馆”(专为会试之用)和“山东会馆”(除会试用外,还兼做它用)。有趣的是,虽然许多会馆在建造时都有商人捐款助力,但各地会馆一般都鄙夷、排斥商人,不允许商人在此食宿;大概是认为商人唯利是图,一身铜臭气,而读书人自视清高,不屑与他们为伍吧。

  一般的会馆在管理上实行馆长制;馆长由本籍同乡推举,公推德高望重、办事公道、能力强者担任。而日常开支,一般靠官员士绅、商人、民间捐助和平时出租房屋所得(科考期间房屋须收回供举子居住)。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繁荣,有资料显示,明代鼎盛时期中国每年的生产总值占到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以上,除了文人的试馆外,渐渐地,也出现了以经商和商人、手工业者活动为主体的会馆即“工商会馆”和“行业会馆”。

  工商会馆最活跃的时期是明代中期以后。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会馆,如山西平遥颜料商建的“山西平遥会馆”和山西河东烟草商人建的“山西河东会馆”等;另一种是由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商人共同集资兴建的,如“临襄会馆”,是临汾、襄陵两地油商、盐商、粮商共建的,“临汾东馆”(又称“临汾乡祠”)则是临汾纸张、干果、颜料、杂货、烟草五个行业的商人集资合建的。这类会馆,是商人办事、聚会的场所,通常又往往用作本乡人包括在京城士人聚会的地方,有的还逐渐和官府搭上了关系。

  行业会馆,是从事某个行业的人士共建的会馆。工商业和手工业者为了能在京城生存发展,需要立足之地,也会建会馆。如从事玉石行业的“长春会馆”、从事戏剧行业的“梨园会馆”,还有“棚匠会馆”等。这些会馆的出现,主要为维护本行业人士的共同利益。所谓“行有行规”,为了维护本行业的社会声誉和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其内部往往会订立若干规章制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共谋发展,使本行业更加兴旺。例如,山西临汾人、襄陵人从事的油行,由经营香油、花生油、豆油,逐渐扩展到酱菜、酒类、绸缎的买卖及纸业。晋商肯吃苦,又善于经营,事业在京城发展很快,他们开的店铺,有的名号历久不衰。大家所熟知的“六必居”酱菜园,已历经四百余年,至今仍很红火。当年,山西人在京的各类会馆,多达47所,其数量名列全国第二。

  商人建会馆,当然主要是便于做生意,但其中也有模仿文人试馆的影子。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商牟利尤为文人所不齿,以致会出现商人出资出力帮助建会馆,反过来却不允许商人在会馆食宿的尴尬情形。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人有了大把的银子,为壮大势力、扩大影响,为改变其社会地位,他们建自己的会馆,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上述三类会馆外,还有一种为客死京城的死者家属服务的“殡葬仪馆”,方便食宿之外,还协助办理送葬、追悼等诸多善后事宜。如山西人在南下洼子建的“西晋会馆”,山东人在广安门外手帕口建的“齐鲁会馆”便是此类。

  此外,还有少数会馆,其功能不同于其中任何一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徽会馆”。这所会馆占地九千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整体为苏杭园林式建筑,雕梁画栋,亭台楼阁,美轮美奂。它既不接待考试的举子,也不从事任何行业活动,它是清末以李鸿章为首的在京安徽籍官员、将领聚会联络感情的场所,因而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即康有为、梁启超等志士仁人发起的维新运动,便以安徽会馆作为策划地之一;清末四大徽班进京,也曾在安徽会馆立足并在会馆的戏楼登台献艺,对京剧的最终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朝取代大明后,鉴于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反被汉人同化的历史教训,朝廷实行满汉分居制度。汉人不得在内城居住和从事各种活动,连同其会馆一侓迁往外城(内城南面以前门、宣武门、崇文门一线为界),于是,离内城较近的地区就得天独厚地成为兴建新会馆的理想选择。这也是清代以来宣南和崇文地区会馆特别多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从满清建朝至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之初二百多年间,区区宣南(即原来的宣武区)百余条街道、胡同中,所建会馆达429处之多。

  会馆的兴盛,有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来自全国的成千成万名进京赶考的举人,把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带进北京,又将京师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各省建的会馆,风格多种多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其他行业人士也彼此借鉴,带来了诸多行业的繁荣。

  会馆衰落,始于清末。二十世纪初,大清帝国已是风雨飘摇,科举考试先是废止八股文,接着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本以服务科考的会馆失去了服务对象,不得不改变职能。转变最快的,是福建省的“闽中会馆”,1902年率先把会馆改为新式学堂“京师闽学堂”。其余会馆大都改为“同乡会”。这给许多革命志士、文人学者提供了栖身之所,可以借助会馆从事革命活动或进行写作和研究。例如康有为,先以“上皇帝书”的方式呼吁变法,继而成立“强学会”,就是在南海会馆;孙中山先生到北京,主要的活动都在湖广会馆进行。鲁迅先生在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脍炙人口的小说,从而完成了由“周树人”到“鲁迅”的蜕变。会馆文化无疑已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惜的是,会馆的保护工作不力,其现状令人痛心。许多的会馆早就被毁,有一部分曾成为街道工厂、仓库、学校,现在又建起了商品楼;更多的成了民居大杂院,时刻面临拆迁的命运。去年,笔者因为奉命编写乡土教材,曾骑自行车走访宣南地区的会馆,看到一些颇有名气的会馆,如绍兴会馆、浏阳会馆等,虽然大门口的墙上赫然钉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但里面无不是破败失修,满眼脏乱差。想打听一下“补树书屋”的位置,所遇住在绍兴会馆的人,竟无一人听说过。

  保护最好的,当属坐落在虎坊路路口的“湖广会馆”了。会馆的正门朝东,气势恢宏,两边是高大的灰色院墙,里面的建筑都经过翻修,错落有致。如今它不仅开着规模不小的由启功先生题写匾额的楚畹园饭庄,而且还有京剧团常年在此演出。我想,这倒是个可以借鉴的保护会馆的好办法。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